据所闻以对。亦未尝求知于观察也。观察鉴其诚。遂以公举董事。开浚备塘河见属。自揣庸下。不克胜任。访于土人。议列条款。大指疏通河道。以泄海塘漫溢之水。因仍地势。以免闾阎滋扰之弊。盖保民必先安民。安民必使乐业也。及执事下车。首以此事相询。亦既不鄙其言。许参末议矣。今闻大府俯念民依。欲取土填补塘足水坑。使金堤巩固。永无漂荡之患。甚盛意也。嘉松诸郡生灵。皆在大府怀保中。岂独海昌一州之民歌颂而已哉。又岂得以州治一隅之民小有窒碍而妄议石画哉。然伏处下风。窃闻舆论。有不得不为执事告者。侧闻下尺一之符。稽鱼鳞之册。镌广河身。尽反侵地。夫沿河居民。因河道填阏。贪爱小利。树蓺其地。几同世业。今将固其堤防。备安百室。而执姑息之爱。动以勿扰为言。此迂阔之论。诚不足与图实政。然频年歉收。民处重困之后。妇子纤悉之利私之日久。得无有稍宜纾缓者乎。古人谓宽一分。则百姓受一分之福者。此类是也。然此犹得曰侵占官地。律有明禁。贷其既往之咎。与谋远大之计。民亦俛首无辞耳。若浚河之土。不足填坑。将别买民田。以为补益。则其事有未易一二言者。往者取沿塘之土。兴建柴埽。此数世之利也。而下流窃议。何可尽闻。兹事重大。非鄙儒所敢言。今孰事议以浮面膏腴。还之业户。而取其下瘠壤。此执事重农意也。然稻田之土。本欲推陈出新。纵留面土。无补于民。而近塘之地。半属桑田。辛苦树蓺。十年乃成。旦晚护视。无异金玉。欲取其壤。不能不拔起桑本。拔而后栽。势必不活。是执事虽有爱民之心。民未必实蒙其利。执事又谓取土限以尺寸。不许过深。使其地仍可耕种。用意良美矣。但恐从事番挶者。未必人人能实体爱民之心。傥所取过限。小民岂敢力争。况按亩而计。取土既属有限。给价不能过制。粮赋不能蠲除。是民坐失数年之利。而有数年之累也。若此事既行。执事虽怜而抚之。已无及矣。此泰吉所以急欲为斯民乞怜也。夫大工既不容已。备塘河之土。又不足填补水坑。然则将奈之何。鄙意不若于备塘河旁近。相度淤塞河道。有宜疏浚者。筹划施工。即离塘稍远。以买土之价为运土之资。彼此相准。虽所费较增。而小民获水旱之备。沃壤无旷废之患。农业不失。大工速成。亦两得之道也。执事傥不以为迂言。祈与在事诸公孰筹之。昨与于广坐之中。略陈端绪。讷于口辨。不能尽言。用敢以笔代舌。烦渎清听。先民有言。询于刍荛。管窥之见。不知有当刍荛否。伏惟恕其狂愚。一留览焉。

  请奏复西塘柴埽工程一年固限禀
舒化民

浙江海塘之设。原以保民生。溯自秦汉以来。钱塘置县。已有塘名。唐宋元明屡加修筑。至 国朝建筑石塘。意美法良。遂超千古。复虑石塘年久难恃。复加筑柴埽坦水。保护塘基。增十余万金。以为柴坦岁修之费。诚以海塘为浙省杭嘉湖及苏省苏松常镇七郡保障。前人度地势者。以海宁长安镇与吴江县塔尖相等。稍有决裂。不必七郡为鱼。而咸水灌入田畴。则数年不能耕种。是以前此仰沐  皇仁。不惜帑金。大加修筑。恭阅海塘各志。伏读   高宗纯皇帝上谕。业业谆谆。屡烦圣虑。又奉   翠华临幸。指示机宜。两省臣民。至今沐浴恩膏。沦肌浃髓。自乾隆至嘉庆五六十年闲。并无溃决。良由不惜小费。是以克成大功也。迨道光初年。海波恬静。堤埽完整。章家巷潮神庙一带。犹有涨沙二三百丈之宽。而无识工员。有心见好。不顾将来变迁。遂建言请加一年保固。缘时大府误信其言。奏加固限。不数年闲。东塘决口。西塘继之。而建言之员。终以不胜任罢去。西塘自道光十二年至十五年。屡决屡修。糜费帑金将二百万。又派各州县赔补一二百万。计自改例以后。不及十年。所省不及百万。而所费已四百余万。道光二十三年。又有七堡决口之事。则所得不偿所失也。较然可矣。窃以情势有今昔之殊。惟主其常。乃可以持久。利害有大小之异。惟图其大。乃可以无虞。请一一陈之。盖海潮忽大忽小。自古无定。从前旧事。无庸赘陈。如自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海潮不过暗涨。并无潮头。彼柴埽各土。无论保固两年。即不修理。亦无大碍。道光二十三年。七堡决口。系由山水骤发。不关海潮。至二十六年夏秋闲潮起。以至二十七年潮头更大。至二十八年潮头愈猛。较二十六年不啻十倍。又二十六七两年。止是秋汛大潮。二十八年。则春夏冬三季亦如秋汛。甚有更大于秋汛者。良由东塘中沙愈高。横加梗阻。西塘南沙愈涨愈宽。潮势尽击北塘。又加潮水较前猛烈。此时柴埽各工。即使保固半年。尚属难支。此今昔情形之大殊者也。查从前初定柴埽保固。不过三阅月。厥后即依河工三汛之例。定以一年。论潮水极小。工无赔累。例价有余。虽两年固限不为长。潮水极大。工多赔累。例价不足。虽三月固限不为短。 朝廷立法。不能视潮水大小而暮四朝三。所以酌乎其中。定为一年。以羡补不足。最得其平。今加至两年。则专以无潮之年。而概诸潮大之岁。立法偏枯。非长久无弊之计也。窃思固限加长。原为帑金有数起见。某虽至愚极陋。岂不知经费维艰。应求撙节。然而节费有大小之异。而利害即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