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国远猷。务为万年至计。窃愿更有进也。恭查雍正三年。   命怡贤亲王总理畿辅水利营田。不数年垦成六千余顷。厥后功虽未竟。而当时效有明征。至今论者。慨想遗踪。称道勿绝。盖近畿水田之利。自宋臣何承矩元臣托克托郭守敬虞集明臣徐贞明邱浚袁黄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辈。历历议行。皆有成绩。 国朝诸臣章疏文牒。指陈直隶垦田利益者。如李光地陆陇其朱轼徐越汤世昌胡宝瑔柴潮生蓝鼎元皆详乎其言之。窃见南方地亩。狭于北方。而一亩之田。中熟之岁。收谷约有五石。则为米二石五斗矣。苏松等属正耗漕粮。年约一百五十万石。果使原垦之六千余项修而不废。其数即足以当之。又尝统计南漕四百万石之米。如有二万顷田。即敷所运。傥恐岁功不齐。再得一倍之田。亦必无虞短绌。而直隶天津河闲永平遵化四府州。可作水田之地。闻颇有余。或居洼下而沦为沮洳。或纳海河而延为苇荡。若行沟洫之法。皆可成为上腴。谨考宋臣郏亶郏乔之议。谓治水先治田。自是确论。直隶地亩若俟众水全治而后营田。则无成田之日。前于道光三年。举而复辍。职是之故。如仿雍正年闲成法。先于官荡试行。兴工之初。自须酌给工本。若垦有工效。则花息年增一年。譬如成田千顷。即得米二十余万石。或先酌改南漕十万石。折征银两解京。而疲帮九运之船。便可停造十只。此后年收北米若干。概令核其一半之数。折征南漕。以为归还原垦工本。及续垦佃力之费。行之十年。而苏松常镇太杭嘉湖八府州之漕。皆得取给于畿辅。如能多多益善。则南漕折征。岁可数百万两。而粮船既不须起运。凡漕务中例给银米。所省当亦称是。且河工经费。因此更可大为撙节。上以裕 国。下以便民。皆成效之可卜者。至漕船由渐而减。不虑骤散水手之难。而漕弊不禁自除。绝无调剂旗丁之苦。 朝廷万年至计。似在于此。谨荟萃诸书。择其明切要可备设施者。条列事宜。析为十二门。首胪水田利益 国计民生。明当务之急也。次辨土宜。次考成绩。因利而利。示已成之事。着必效之券也。次专责成。次优劝奖。齐心力。励勤能也。次轻科则以绝顾虑。次禁扰累以杜流弊。次破浮议阻挠以防中梗。由是令行禁止而经画可施。次以田制沟洫而营种之事备焉。经画既施。美利务在均平。故摊拨次之。美利既昭。见小终贻远害。故禁占碍又次之。首善倡行有效。以次推行各省。普享乐利。而营田之能事毕矣。凡所钞辑。博稽约取。匪资考古。专尚宜今。冀于裕 国便民至计。或稍有裨补云。

谨案周官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辨十二壤而知其种。树艺之事繁矣。而王畿之内。惟稻人设专官。其用水作田之法。亦较诸职特详。盖五谷所殖。稻之入最丰。又性宜水。为之沟防蓄泄之制。天时不齐。可仗人力补救。非如他种之一听命于天。故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之本务。而畿内艺稻又为天下之本务。我 朝劭农重谷。   列圣相承。茆檐耕织。悉被   宸章。海澨雨旸。动关  圣虑。稼穑惟宝。艰难周知。固已立万世不拔之基矣。而畿辅农田水利。历经奉   旨兴修。艺稻迄犹未广。今畿辅行粮地六十四万余项。稻田不及百分之二。非地不宜稻也。亦非民不愿种也。由不知稻田利益倍蓰旱田也。乃观潞水客谈所述。及 本朝诸臣奏疏。先后指陈稻田利益。深切着明若此。是其上裨 国计者不独为仓储之富。而兼通于屯政。河防下益民生者不独在收获之丰。而及于化邪弭盗。洵经国之远图。尤救时之切务也。今诚逐条研核。确信夫营田艺稻。实为根本至计。效可必致。而事在必行。则万年美利。既不难操券以观成。俶载经营。乃可与更端而图始。土宜之辨。已事之征。可递详矣。又案稻水谷也。禹谟六府。始水而终谷。故天下有水之地无不宜稻之田。近在内地者无论已。迪化在沙漠之境。而有泉可引。宜禾锡以嘉名。台湾悬闽海之中。而有潮可通。产米甲于诸郡。此皆从古天荒。开自 本朝。而一经耕治。遂成乐土。况 神京雄据上游。负崇山而襟沧海。来源之盛。势若建瓴。归壑之流。形如聚扇。而又有淀泺以大其潴蓄。有潮汐以资其润泽。水派之播流于全省。若气血之周贯于一身。奥衍之资。天造地设。是有一水即当收一水之用。有一水即当享一水之利者也。然非深明乎因地制宜之用。化瘠为沃之方。恐狃于成见。必将以水土异性为疑。今且不敢远征。断自元明建都以来。敷陈诸策。固已言之凿凿。试之有效。而我 朝怡贤亲王周历经度。次疏陈。参之诸臣奏议三辅志乘。凡土之宜稻。地之可田。悉经逐段指出。则畇畇畿甸。实据天地自然之利。尤为万无可疑。今即水道之通塞分合不无小殊。而土性依然。地利自在。可知稻田之不广。良由人事之未修。而所以物土宜兴水利者。可以考求遗。实力举行矣。

又案天下事创则难与虑始。因则易与图功。故治地莫善于因。明臣左光斗水利三因策曰。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明课稻于北。似创而实因也。时韪其言。水利大兴。邹元标尝言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是。此三因之明效也。臣窃谓今日用因之法。莫如因古人之遗而修复之。因现在之成效而推广之。非特施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