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至。与十一年等。其不能归咎于江水之盛。而当蔽罪于江底之高也。明白昭著。然江底之高。如此其骤。则又不能归咎于山垦沙下。而当蔽罪于江涨沙停也。明白昭著。故受病之始有其原。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是也。成病之后有其变。江涨而溜散。溜散而沙停是也。此不可易之说也。

然则今日之江水。有以异于自古之江水乎。曰。无以异也。寒暑有往来。阴阳有消息。天地之气。偶有偏积。不远而复。今谓自古所无之盛涨。一之不已。至于再至于三。且遂比岁皆然。岂天地之气。遂积而不复乎哉。实非也。江水犹是江水也。夏秋之涨。犹夫夏秋之涨也。冬春之涸。犹夫冬春之涸也。雪消而水生。雨降而水至。亦犹夫雪消而雨降也。江水犹是。而江底日非。水不能容。溢而为患。此江水为千古之常。江身乃今日之变。譬之于人。风寒暑湿。感于天时之暂者。其祸虽烈。其病易瘳。痱癖重膇。积于人事之久者。其来若微。其去不易。江水偶涨。犹风寒暑湿。病之易去者也。江底日高。犹痱癖重膇。病之难瘳者也。江病难瘳。而滨江州郡。其受害乃未知所底止矣。

然则为今日之计当奈何。曰。此非人力之所及也。黄河自古为患。治之者迄无善策。峻其堤防。增高培薄。积之愈久。河身高于平地。一旦横决。千里为鱼。然黄河所居中原平衍之地。决之可东可西可南可北。故有改今道。复古道。因势利导之谋。疏瀹决排之用。江水之大。数倍于河。古今皆由此道。无可迁移。欲于沿江两岸。峻筑堤防。所费帑金。何止千万。然江势浩瀚。亦非人力所可抵御。一黄河为患。 国家设官分职以治之。岁糜帑金数百万。岂堪又增一治江巨工哉。且即设官发帑以治之。而又未可必其遂治也。曰。江之为患。既不可治。然则遂将任其泛滥。而莫之救乎哉。且失今不治。恐日增月益。而其患又将不止今日也。曰。人力可及者。尽人力而已。人力不可及。将归其事于天。自古灾异之作。以类相从。贤人君子必求其故。方今  天子圣明。大臣公正。非有以致此灾患也。然不及而失之于薄。宁过而失之于厚。天下大矣。 朝廷以及百官万民之事众矣。苟有与天地之理相贯通。阴阳之气相感召者。时时省观。宜可有效。又  圣朝怀柔百神。江神为四渎之首。或晋其封号。遣官祭祷。或沿江立庙。列之常祀。神苟效灵。亦何患之不可弭哉。此人力所不及。归其事于天者也。

由前之说。人力既无可施。天事又不可必。则亦同于束手无策。设有至圣神人者出。岂竟无所设施哉。曰。神圣设施不可知。今且为补苴目前之计。亦有数端可行者。治江之计有二。曰广湖潴以清其源。防横决以遏其流。治灾之计有二。曰移灾民以避水之来。豁田粮以核地之实。

广湖潴以清其源奈何。曰。今持泥沙入江之说。以为由于开山。则清江之源。当申山之禁。然山之开垦。既举秦蜀楚吴。无不皆然。以一邑万户一户八口计之。上游数百州县生民。不下数千万。此数千万之民。无所衣食。乃就山开辟。以养其生。以赡其家。今欲禁其为。则将使之处何地。徙何业。而可以生全哉。且即明申禁令。不使复垦。文告虽严。令亦不行。今种植苞芦。各省有禁。州县每岁申报大府。然深山邃谷。地皆是。不徒山民自赡。合邑咸利赖焉。何者。小民生命所系。非法令所能及也。开垦既不可禁。而欲使泥沙日下。不及于江。其道何由。夫长江历数千里。以达于海。入江之水。盖以百数。小水源或百里。或数百里。其来不远。水之大者。金沙江会于叙州。嘉陵江会于重庆。此秦与黔滇之水也。洞庭会于岳州。汉水会于汉阳。此两楚之水也。鄱阳会于九江。巢湖会于庐州。洪泽会于扬州。此三江之水也。金沙嘉陵二江。虽挟沙以行。然在巴蜀上游。夹江皆山。为害犹缓。洞庭鄱阳巢湖洪泽。皆承千百里之水输之江。虽有泥沙。一入于湖。纡回停衍于数百里之内。渐就澄涤。比其入江。所挟已轻。能使湖底日高。而不至骤为江患。惟汉水发源嶓冢。历秦楚之境以入于江。挟泥沙最重。夹汉两岸。皆为堤塍以束水。泥沙无所澄涤。加以比年上游开垦。沙下愈多。每遇水发。其色赭赤。甚于黄河。又有抛沙之险。其沙自水底泛滥而上。拥舟即覆。居人以为有之仅数十年。此又山垦沙下起于近今之明验也。汉水泥沙既尽入江。比年汉口下游。率多水患。故吾以为江之受病非一。而于汉水为尤甚。窃思楚号泽国。潜沱云梦。遗迹尚存。沔阳天门之闲。旧皆湖潴。明之中叶。湖潴渐淤。其闲居民又牟水利。筑堤筑垸。岁无虚日。使汉江浊水。无所荡涤。今虽不能使尽复湖潴之旧。亦宜令夹汉居民。勿复与水争地。未有之垸。永禁私筑。已筑已溃之垸。不许修复。庶几让地与水。使之纡回其闲。泥沙稍停。江不受害。其洞庭鄱阳诸湖。虽能澄水使清。而湖底日高。不能蓄水。久之亦为江患。补救之法。亦惟有使四围居民。勿侵湖地。使之宽为游衍以缓其流。沿江小水既多。势不能一一施治。宜随地相度。视其泥沙尤重者。为陂以障之。使水既澄而后入江。以纾江底之患。此或上游利害所繇补救万一之术也。防横决以遏其流奈何。江流广阔。溜缓沙停。其受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