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相去固不啻倍蓰。顾安石尝知鄞县矣。为之兴陂塘之利。立贷谷之法。即后日之水利青苗二法也。于此行之。民颇受其益。先后之间。利害相反。则何也。盖以县令者。亲民之官。日民之利害。非若居中书时。与百姓相隔绝。惟据一二小人之言以决行止。此其所以异也。假使安石释褐以后。亦如文正公遭宰相之怨。有朋党之谤。出知外郡。更历十余所。回翔二十年。周知四方闾阎穷困。与夫水旱盗贼差科赋役之苦。以及军兴之愁怨。催科之扰害。而又亲历侍从台谏。熟夫奸佞小人。蒙蔽君相。外而监司守令承望风旨。阻遏民情。凡此情伪。周知识。一旦入政事堂。虽或情性学术不尽醇正。亦何至不近人情若彼之甚哉。朱文公尝言苏氏早年亦好言兵事。兴财利。及后见安石为之不济。乃不敢复言。然则苏氏之不早见用。苏氏之幸也。安石之早受知于神宗。安石之不幸也。吾所为安石惜者此也。若范文正公。虽不必历中外。其必能曲体人情。吾即于其性情学术。有以信之矣。盖性情学术。其本也。阅历人事。其末也。本之不立而徒恃其末。亦微矣。特以古今人固有得力于末者。故为安石惜之。

  跋苏明允集后   
龙启瑞

明允着几策二篇。首言审敌。其论宋之弊。谓以弱政败强势。必为之强政。而天下之势。可复归于强。窃尝谓当时无举其言而行之者。苟举而行之。则宋之亡可立而待。将求为南渡之偏安而不可得。明允固尝论天下大势。如人身然。人固有血气衰竭。医者误投以茸剧剂。卒燥其阳以至于不救者。往往是矣。今有人道暍而仆者。或以水饮之立毙。有饿而僵于市者。立与之饱食亦毙。非水之不可救暍。食之不可起饿。而用之者过于急也。以强政矫弱弊也。何以异此。夷考古之帝王。处积弱之势。而能自振拔以至于强者。惟周宣王一人而已。宣王中兴事业。颇见于诗。今观其诗。不过畋猎而讲武事已耳。抚流亡之民而安集之已耳。中国外夷有不驯服者。则命将出师以讨伐之。初未尝以繁刑严诛。束缚斯民。而震詟之使必从也。夫以繁刑严诛。用之于啴缓偷懦之后者。是犹积土石而遏湍水也。一旦溃决。则必至于浸溢漫衍不可收拾。后将欲返乎一日之无事而不可得也。夫宋之亡。固积弱之弊使然。然尚得为南宋偏安之局者。祖宗深仁厚泽。有以渐渍乎人心而不忍去也。今一旦而以尚威之说矫之。吾恐威未立而人之畔而思去者不少矣。然则遂因而任之。如何。曰。恶乎可。先王之于治也。匪强其政也。而务强其心。心强则政强。如人身气脉壮盛。而耳目百体。皆为之效用而不倦也。心之弱者。政虽强而亦弱。如懦夫呼叫跳踉于前。而识者知其中之先馁也。然则强心之道如之何。曰。君者天下之心也。奋发之气自上始之。而朝野内外皆振动于不自觉矣。后有处积弱之势者。得吾言而思之。亦庶乎其可也。

  论明太祖二   
潘德舆

有明一代后无失德。洪武元年修女戒。三年严宫政。五年镌戒后之辞于宫中。祖训严矣。虽然。宦官宫妾。相毗连者也。明祖以宫中隙地。使内侍种蔬。朝退。见二内侍而行雨中。杖责之曰。皆民力也。暴殄若是。洪武二年。定内侍诸司制。谕吏部曰。周礼阉寺未及百人。后世踰数千。卒为患。求善良于此辈。千百无一二。朕今备使令耳。虽未能如古。亦当与防微。训不可谓不严也。然而明之宗社。卒亡于宦官手。何哉。以予揆之。周礼不足尽信。官制多与经不合。独其以阉寺为冢宰之属。虽未见他经。然阉寺亦官也。既云官。则亦统百官者之所统可知也。夫周之冢宰。宰相之职也。而明则不立宰相。专责六部。亦不以吏部尚书统摄阉宦。其后内阁之权虽重。亦与阉寺无统属。夫周重冢宰而阉寺微。明废宰执而阉寺横。三杨贤臣也。而不能不希王振之旨。此皆三代以后不以冢宰治阉寺之失也。得失之机可以鉴矣。

  书明徐文定公兵机要略后   
谢应芝

兵机要略三卷。前明大学士徐文定光启所著也。迹明亡之由在上与民争利。不知务农桑本业。而军事既起。用兵无法。日靡国帑。至于加赋病民。其民日苦赋税之害。无畎亩之利。乃释耰锄操白刃。皆起为盗贼。公独洞见原本。考究古今农政利病得失。下及种树畜牧之法。既着有农政全书。而凡练兵形名火攻诸法。虽不足竟公之全。亦略见于是编。使公克展其才于万历天启全盛之时。务农利。与民休息。罢筦榷。弛苛敛。则可以富民。可以足国。纵不得已用兵。而节制之师无多费。国可不贫。民亦不蒙加赋之害。顾两者皆不能得。盖不独国家之不幸。抑亦民生之不幸也。迄至天怒人怨。岁歉兵荒。盗贼四起。虽有善治之才亦无及。况又权奸抑制于上。使不得逞耶。然同时忠义才智之臣。如孙高阳卢义兴孙雁门辈。且无不中伤于权佞。以此知明祚之将终。非人力所能挽。此中盖有天焉。则又无庸以不用公为惜矣。

  戴天偶述   
龚巩祚

语云。人日戴天而不知天之高。其今之士民耶。盖相与世世游乎。廓然大顺若寒暑昼夜。而不知   列圣实生我也鞠我也。等百世之王难比仁也。意士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