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甚耳。若夫景帝宣帝。守成致治。贤于孝武。然而天资刻薄。虽有不忍人之政。未有不忍人之心。乌足以言王道。或曰。是皆然矣。顾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自周至汉。八百有余年矣。何独无王者作欤。曰。有之。惟文帝一人而已。其出贾谊于长沙。不能如先王之任贤也。其时可兴礼乐。而谦让未遑。不能如先王之制作明备也。然吾尝谓其近乎王者。以其心为王者之心。斯其道为王者之道耳。文帝于汉家制度。未尝多所变更。而其治国也。有战兢惕厉之情。其保民也。有至诚恻怛之意。露台惜百金。帷帐无文绣。而后宫衣不曳地。为天下留财。而非徒示俭也。赐租税。除租税。振贫养老。为天下散财。而非欲示恩也。止辇受言。可用用之。不可用置之。为天下集思广益。而非以鸣谦也。缇萦上书。遂除肉刑。吴王不朝。赐之几杖。张武受赂。金钱愧心。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为天下厚风俗。而非违道以干誉也。史称躬修元默。是其行道之本。化行天下。是其行道之效。盖其为人也寡欲。正其谊不谋其利。夏之启。殷之高宗。周之成康。不过如此。是故制度者。霸与王略相近者也。心德者。霸与王大相远者也。高帝立汉家之制度。适成其为霸。文帝守汉家之制度。适成其为王。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也。然则人主欲追踪三代。亦在先正其心。岂必变祖宗之法哉。余故因宣帝杂用王霸之说。而明辨之。以告后世之有志王道者。

  读史记万石君传   
张履

史记万石君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词若美建者。张子曰。此史公谤书也。罪在萧何矣。不然。孝武虽用法严峻。建迂谨当不至此。何以言之。萧何着法。刻深苛细。凡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有举劾。后世误十为百。书搜作菟。举不免得罪。皆自何作之俑也。呜呼非甚贤者将侧足避罪之不暇。复何有于国事。此汲长孺所以切齿于刀笔吏哉。

  读货殖传   
朱琦

班固作贡禹传。载禹之言曰。武帝之世。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故俗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行为犬彘。家富势足。颐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致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一至于是。其后龚胜亦累疏言。天下贫贱。盗贼多。吏不良。灾异数见。不可不忧。而鲍宣又曰。方今朝臣。无有大儒骨鲠。白首耆艾魁垒之士。论议通古今。喟然动众志。忧国如饥渴者。幸得居尊官。食厚禄。志但在营私家而已。以尚容曲从为贤。以拱默私禄为智。谓如臣宣等为愚。琦尝读其言而痛之。曰甚哉。利之为害乃至此也。后更读史迁货殖传。究其所以然。其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窃意其书盖与平准相终始。又嫉孔仅桑宏羊之属。而公孙宏为宰相。不能救正。反更阿意从谀。太史公既隐伤之。故遂于孟荀传深着其失。至于废书兴叹。以利为乱始。究极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可谓切矣。琦尝以史迁为知治本。而班固所载贡禹鲍宣诸疏。大抵亦同此指。故曰。表正则影直。不从其令而从其意。又曰。虽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使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好利也。善哉。姚子姬传推言之也。世言司马子长发愤而传货殖。非也。盖子长见其时。天子不能以宁静澹泊先。海内无较于物之盈绌。而盐铁酒酤均输之役。至于帝王之富亲庶民之事。使人徒自患其财。怀促促不终日之虑。仿效淫侈。去廉耻而逐利资。贤者困于穷约。素封僭于君长。户亡积贮。物力凋耗。大乱之故由此始也。故讥其贱以绳其贵。察其俗以见其政。观其靡以知其敝。此盖子长之志也。

  重刻资治通鉴序代   
顾复初

邛州翰林伍君肇龄重刻资治通鉴成。属某为之序。某惟温公是书之旨。备于上神宗皇帝表奏。某独窃念官天地。察伦物。端政化。公举错。古无异治。今无异政。故夫大道流行。或诎或伸。或显或晦。其阴阳刚柔乘除消息之理。圣人垂于经。苟顺导以嗜欲。而安节于礼义。笃致于人事。而归极于天行。虽长治焉可也。而往往不然。于是乎当其治也。经纬制度。与运推移。遘机乘旺。不无偏重。继世而后。必承其乏。及其乱也。吏偷民贫。文衰俗敝。水旱兵革。相因俱起。而纲纪未替。犹足为治。未来者不可知。已然者不可鉴乎。在天者不可强。在人者不可勉乎。且祸乱之兴。何朝蔑有。温公以为兵者。乱之端而治之源。故其书尤详于兵事。俾后之人择而审焉。其用心尤深远也。  圣清之兴二百余年。   神圣相承。超轶往古。盈泰之余。萌芽伏慝。太阳炳照。而爝火犹炎。溟渤委波。而潢池未息。  皇上思贤求治。日昃不遑。二三大臣。匪躬将事。图称厥职。昔者轩后师兵。周宣车马。殷忧启圣。光于前烈。其在斯乎。夫有图治之心而不规乎已治之。与知其所以治而不适乎治之路。未之前闻。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