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东溟奏议(奏疏)
  管志道
  奏疏
  直陈紧切重大机务疏
  直陈紧切重大机务疏【紧切机务】
  臣窃观今之时势、多以末流事例为纲纪。而不究法之所从来。以牵合世情为中庸。而不虞弊之所底止。骎骎乎极重而不可反矣、及今不拯、后必难图、臣甚忧之、故撮其紧切重大者、为九条以 献删去第九条以论乡试事□令不切、 一曰复议政之规、 太祖既革丞相、而以事权分属九卿、每日羣臣奏事、即于 御前面决可否、取 旨奉行、其时 殿阁大学士尚未预机务也。永乐洪熙中、始以阁臣解缙等预机务矣。然面奏取一旨。仍洪武之旧。未尝有票 旨批发之事也。宣德中、始令阁臣杨士奇等、尚书蹇义等、票 旨以进矣。然每遇大政。犹命诸大臣面议处分。不尽从中批发也。惟正统初 英宗以冲年而践祚、三杨以 顾命老臣而当国、因创权制、每日早 朝止许言事八件、阁臣预先处分以白于 上、临奏传而行之、盖辅导冲圣之道宜尔也、然自此法一行、 天子鲜御午 朝。九卿不奉面议。与 国初之制渐远矣。臣尝总而论之。面奏处分。开国之令典也。必 圣虑精明之甚。而后能亲决万几。调 旨批发。 近代之便宜也。必辅臣公明之极。而后能常持国是。于斯二者而酌其中。其唯密谋于 内阁而公议于外庭乎故臣以为早午二朝之制。不可不复也。 此论午朝之制最为详剀但恐辅政者不便行祖宗时多御午 朝。于左右顺门。大班既退。羣臣更进言事。辄至夜分以故幽隐毕达。今纵不能如 祖宗之一日两 朝。亦宜仿其意而行之。如三六九日早 朝。则一四七日午 朝。夫早 朝自有常仪矣而午 朝则不必文武百僚齐集。唯 内阁辅臣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五军都督府各堂上掌印官俱造 御前。其部院卿贰督府佥书以及太常等寺诸卿。则分日轮流以参谋议。其翰林院讲读各部郎中六科十三道中书舍人等官。每日或轮二员。或轮四员六员。分班侍直。以备纪录传行参驳等事。而起居注常不离左右。以纪言动。其余大小臣工。虽不在轮班侍直之列。而欲径至 御前建白者。亦听其随班挨奏。不致壅遏。朝廷凡有大政事。该会议者。令该衙门先具事由送御。次日午朝。公同面议。取自 上裁。又次日补本存照。至于中外章奏。必须一一经自 圣览。嘿察是非。或预令辅臣分票 旨以进。而出与九卿面决。或间付九卿各拟 旨以进。而授与辅臣裁定。务求至当。不嫌异同。其有事机戒于泄漏者。不妨密札之往来。又或羣言难以剖决者。自行 平台之特讯。盖不以公议废密谋亦不以密谋遗公议庶天下洞然知 上意之所向。而大臣之恩怨亦潜消矣。臣又查 先朝入阁之臣不皆尚书侍郎尊官。亦不专用翰林一途。洪武中阁臣无所表见不暇述矣。姑就永乐以后、嘉靖以前、诸阁臣论之、如黄淮则起自中书舍人、杨士奇则起自王府审理、金幼孜起于给事中、胡俨起于知县、薛瑄以御史见推、李贤以郎中简拔、杨一清以边方总制而召入、张璁以南京主事而超迁、俱为一时名辅、岂以今日而遂无若人乎、臣谓自今宜着为令、倘内阁员缺、精选各衙门之德望隆重、才识超羣者、与翰林参用、如内阁二员、则一用翰林、一用别衙门、如内阁三员、则翰林居二、别衙门居一葢翰林明习国家典故。而民务未尝身亲。别衙门剔历中外事情。而 经筵未尝习熟。参而用之、正盐梅相资、水火交济之谊、所虑者词臣缘此少滞。或锺怨于汲引之人。而别衙门一膺旷典。此亦所当虑人将责望太重窥伺太深而浮议遂乘其后是在 陛下以公听并观之心主之。以包容激观之法行之而巳。 二曰务 讲筵之实、臣惟 天子必深明义理、而后能裁决机务、故经筵日讲、所系甚重、而行之则有文有实、 二祖及洪熙宣德之世。日与羣臣论政。稍暇即延儒臣讨论经史。商确古今。从容辨问。至漏下数刻不知倦。此诚用其实。兼其文者。若但组织讲章。循行故事。则虽咫尺 天颜。何异万里。正统初考功郎中李茂弘所以有 经筵文具之叹也。 陛下试思今日之 经筵文欤实欤。臣备员刑曹、因未获覩 经筵之盛、然窃闻讲官讲毕而出。未尝献一箴规。 圣驾听毕而入。未尝发一疑问。恐文之浮于实也。臣查得弘治初少詹事杨守陈、进讲学听政疏、其言谓大小 经筵、必择端介博雅之儒臣、侍班进讲、 陛下听讲之余、凡有未明、辄赐 清问、凡圣贤之旨、帝王之道、人臣之孰为忠邪、政事之孰为得失、天下何因而治乱、历代何因而兴亡、皆一一讲明之、必使 圣心洞然而后巳、凡四书五经、 祖宗典训、及历代诸史、百官题奏、皆当聚之文华殿后。日轮内阁大臣一员。讲官二员使居 前殿之右厢。 陛下一日之间。居 文华殿之时多处 干清宫之时少。则欲寡而心清。惑少而理明。斯言也。正今日之所当亟行者也。又查得嘉靖初。詹事霍韬奏札劝 世宗首召户部问 祖宗朝岁计赋税所入几何。内府需费几何。百官廪禄几何。军士粮饷几何。三边供亿几何。藩封禄米几何。较之今日岁计所增几何。然后从而思之曰、赋税所入犹大昔也。所费所出。不有倍蓰于昔者乎。年代愈深。流弊愈极。盍有以处之乎。次召吏部问中外文职几何次召兵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