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学士从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直学士正五品。典簿正七品。待制从五品。修撰正六品。应奉正七品。编修正八品。典簿从八品。九年闰九月。诏承旨与六部尚书同。然班在其上。十四年而改为正五品罢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捡阅典簿。十二年二月。始定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孔目为首领一人。未入流。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五人。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入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六人。从九品皆称属。又修撰三人从六品。编修四人。正七品。捡讨四人。从七品。别为史官亦系属焉。是岁侍读始列侍讲前。建文初。大有所更置。然于职事。无损益永乐初。仍 高帝旧。寻擢史官解缙而下七人。入内阁预机密典纶綍。然自学士王景卒。解缙胡广杨荣辈。犹相继领院篆。洪武之岁。大学士士奇等骤迁至三孤踞六曹上。遂不复领院矣。第文渊内署于诸曹异。文移往复。犹以翰林行之。今虽稍稍变革。而犹有一二存者。如史成焚草。中贵传 旨。犹传大学士为翰林学士。翰林之长虽署篆而必称内阁为中堂翰林公署中左设大学士三座。学士一座。而讲读学士。东西对列是也。学士秩虽卑。而职与内阁通故系其名氏于后。
  ○中书省表序【中书省】
  自周六官废。而秦及列国。皆设丞相。其重者曰相国。掌承天子。佐理万机。汉设一丞相。以御史大夫副之东汉曰司徒。其职分于太尉司空。而权移于尚书令。仆。自晋以至宋。其省或尚书门下中书。其长或令或监或仆射。其佐或参知政事。或左右丞。或侍郎。要皆为人主理庶务。无所不统摄。今内阁亦然盖真为相而名避之三公为贵官。以加其资望之重者。而南渡以后。至孝宗而正其名曰左右丞相。其佐仍曰参知政事。元因之置中书省令一员正一品。以皇太子为之。左右丞相品同令。平章政事从二品。左右丞正一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参议正四品。 高帝定江左。以至即大位。仍置中书省。罢令不设。余俱如故。洪武三年。革平章政事。食禄者不在革。十三年。以丞相胡惟庸专僣。诛之。因罢中书省。散其柄于六尚书。而系之甲令曰。后有请立丞相者。文武羣臣劾奏。其人凌迟处死。呜呼圣矣百余年来 势所必至所谓能禁其名不能禁其实也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万历初遂并人主之尊而兼其详。势重矣。是不可不变而初也。作中书省表、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三十三终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三十四
  华亭徐孚远闇公 陈子龙卧子 宋征璧上木 何刚悫人选辑
  夏允彝瑗公参阅
  王弇州文集三(序 记)
  王世贞
  ◆序
  六部尚书表序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表序
  大都督府左右都督同知佥事表序
  中官考序
  亲征考序
  科举考序
  谥法考序
  皇明盛事述序
  皇明异典述序
  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
  ○六部尚书表序【六部尚书】
  尚书。非周官也。自秦寄国事于丞相。而内庭有尚书。其为令丞不可考。但其职仅以通章奏而巳。汉兴至武帝。而始削丞相权。躬自揽断。而设中书令以参尚书。至临崩而始命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裁断万机可否。保护万乘。兼驭宫禁。而九卿将军守相所谘白。不之丞相。而之大将军。富平继之。稍自抑绌。至大将军王凤。而复修光故事。权至侔人主。丞相取充位而巳。成帝始置尚书仆射一人。尚书四人。凡四曹曰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后又益四直三公曹。是为五曹。然不过一大将军掾属而巳。后汉武光武不以政委三公。天下章疏。皆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而至孝明以后。 天子初即位。辄置录尚书事。以太傅居之。或以太尉参之。然时置时罢。而令仆射及尚书号八座。其可否庶务即今之内阁而案考功法。诘责公卿。又有今所不敢望者然令秩不过千石。仆射八百石。尚书六百石。铜印墨绶。令以久次。始得为郡守。毋望九卿。而尚书至有补大县令者。以故委寄虽重而不敢萌肆心。此亦恐非位卑之故今之大学士亦五品也至魏晋时令仆不出为它官。山王山王径为三公。如山涛卫瓘。或领开府如荀勖而居然端揆自命矣魏分尚书五。曰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晋分为六。曰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而尚书始以其职入衔矣渡江后定为吏部祠部五名兵左民度支凡五。历宋齐梁陈。又加都官为六。当是时。六尚书虽分寄省事。于令仆不称属。而吏部尤重。沿至北齐周隋有录公。则录为真相。而令仆为参执。无录公。则令为再相。而仆射为参执。无令。则仆射真相矣。而中书主奉行门下主封驳。与尚书省次体而为参执。唐自太宗为尚书令。遂罢令不复置。而左右仆射遂为闲秩。开元初改左右仆射。而左右丞相。姑美其名以为侍中中书令优老之阶。而止帚重于文武二选。其后遂以中书令为右相兼文部尚书。而李林甫杨国忠居之。左相兼武部尚书。而李适之陈希烈居之。尚书之重葢未有甚于此时者而左相武部。其权寄不能右相文部之十二。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