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则当时本未竟之书,且非手著。绍定四年,其子甫刻置象山书院。盖重其家学,不以未成完帙而废之。明叶盛《菉竹堂书目》尚存其名,而诸家说《尚书》者罕闻引证。知传本亦稀,故朱彝尊作《经义考》注云“未见”。今圣代博采遗编,珍笈秘文,罔不毕出,而竟未睹是书之名,则其佚久矣。谨从《永乐大典》所载,采辑编次,俾复还旧观。以篇帙稍繁,釐为一十二卷。蠹残賸简,复显於湮没之馀,亦可云燮之至幸矣。乔字崇谦,尝为溧阳令。与燮相继而卒,未显於世。故《宋史》但有其弟甫传,而不立乔传。据真德秀所作燮《行状》,称燮有子四人,乔其伯子,甫则其叔子云。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
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案此据《自序》年月,真德秀作沈《墓志》称数十年然后克成,盖误衍一数字)。淳祐中,其子杭表进於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其《问答》一卷久佚。董鼎《书传纂注》,称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是其文犹散见於鼎书中,其条目则不复可考。《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氏删之而置於后,以存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朱子《书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
升以为所授之旨,盖偶未考)。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矣。元和异孙《十一经问对》称吉州所刊《蔡传》,仍以《书序》置之各篇,初不害其为蔡《传》。
盖一家之版本,非通例也。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董鼎《纂注》於“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
《序》所云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鼎又引陈栎之言曰(案栎此条不载所作《书传纂疏》中,盖其《书传折中》之文也):“朱子订传原本有曰:正月,次年正月也。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
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为尧庙。”今本云云,其朱子后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作。陈栎、董鼎、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断断有辞。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改定至六十六条。国朝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釐正。盖在朱子之说《尚书》,主於通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见於《语录》者不啻再三。而沈於殷盘、周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然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元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见《元史选举志》),而人置注疏肄此书;明与夏僎解并立学官(见杨慎《丹铅录》),而人亦置僎解肄此书:固有由矣。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所编,知为闽人。此本前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称为“释褐黄君”,则又曾举进士。然《闽书》及《福建通志》已均不载其名,其仕履则莫能详矣。其刊书之余氏,亦不知何时人。案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称,世所传九经本,以兴国于氏及建安余仁仲本为最善。又林之奇《尚书全解》亦惟建安余氏刊本独得其真,见之奇孙畊所作《跋》语中。此篇所称余氏,当即其人。是在宋时坊刻中犹为善本也。其书薈萃诸说,依经胪载,不加论断。间有同异,亦两存之。其所徵引,自汉迄宋,亦极赅博。惟编次不以时代,每条皆首列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颇疑其出於伪托。
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久经湮晦,即使果相沿袭,亦未尝不可藉是书以传九成书也。其他如杨氏绘、顾氏临、周氏范、李氏定、司马氏光、张氏沂、上官氏公裕、王氏日休、王氏当、黄氏君愈、颜氏复、胡氏伸、王氏安石、王氏雱、张氏纲、孔氏武仲、孔氏文仲、陈氏鹏飞、孙氏觉、朱氏震、苏氏洵、吴氏孜、朱氏正太、苏氏子才等当时著述,并已散佚,遗章剩句,犹得存什一於是编。
体裁虽稍涉泛滥,其裒辑之勤,要亦未可尽没矣。其书传本久绝,朱彝尊《经义考》亦曰“已佚”。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撮编缀,梗概尚存。惟《永乐大典》之例,凡诸解已见前条者,他书再相援引,则仅注“某氏曰见前”字。其为全录、摘录,无由考校。今亦不复补录,姑就所现存者釐订成帙,分为五十卷。
存宋人《书》说之梗概,备援证焉。
△《尚书详解》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