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所著《禹贡集解》,二卷,通志堂尝刊入《九经解》中。而《永乐大典》载其书,则题曰《禹贡说断》,无《集解》之名。又《经解》所刊本称原阙四十馀简。今检《永乐大典》,不独所阙咸在,且其《五服辨》三千馀言,《九州辨》千数百言,较之原注缺文多至数倍。又《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经解》俱误编入程大昌《禹贡论》中,与其书绝不相比附。而《永乐大典》独系之《说断》篇内。盖当时所见,实宋时原本,足以援据。而《经解》刊行之本,则已传写错漏,致并书名而窜易之,非其旧矣。书中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特解,不肯蹈袭前人。其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诸儒所未及,洵卓然能自抒所见者。今取《经解》刊本与《永乐大典》互相勘校,补阙正讹,析为四卷,仍题《说断》旧名,而於补阙之起讫,各加注语以别之,庶几承学之士得以复见完书焉。
△《书说》三十五卷(内府藏本)
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是编《文献通考》作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作六卷,悉与此本不合。盖彼乃祖谦原书,未经编次,传钞者随意分卷,故二家互异。此本则其门人时澜所增修也。原书始《洛诰》,终《秦誓》。
其《召诰》以前,《尧典》以后,则门人杂记之语录,颇多俚俗。澜始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原书为十三卷,合成是编。王应麟《玉海》云:“林少颖《书说》至《洛诰》而终,吕成公《书说》自《洛诰》而始。”盖之奇受学於吕居仁,祖谦又受学於之奇,本以终始其师说为一家之学,而澜之所续则又终始祖谦一人之说也。澜,婺州清江人。厉鹗《宋诗纪事》收其诗一篇,而不能举其仕履。考周必大《平园集》有祭澜文,称“从政郎差充西外睦宗院宗学教授”,而澜《自序》则称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盖作是书时为监丞,其后则以教授终也。
吴师道曰:“清江时铸字寿卿,吕成公同年进士,与弟鋹率群从子弟十馀人悉从公游。若沄、若澜、若泾,尤时氏之秀。成公辑《书说》,澜以平昔所闻纂成之,今所行《书传》是也。”然则是书一名为《书传》矣。又朱彝尊《经义考》是书三十五卷之外,又别出时澜增修《书说》三十卷,并注曰“存”。今三十卷者未见,不知所据何本也。
△《尚书说》七卷(内府藏本)
宋黄度撰。度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人。绍兴间登进士,宁宗时为御史。尝劾韩侂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以正直称。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谥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笃学穷经,老而不倦。晚年制阃江淮,著述不辍。时得新意,往往晨夜叩书塾,为友朋道之。其勤挚如此。所注有《书说》、《诗说》、《周礼说》。《诗》与《周礼》说今佚,惟《书说》仅存。此本乃明吕光洵与唐顺之所校。前有光洵《序》,述度始末甚详。当度之时,吴棫《书裨传》始出,未为世所深信,尚不知孔安国《传》出於梅赜托名。故度作是编,其训诂一以孔《传》为主。然梅赜当东晋之初,去古未远,先儒旧义,往往而存。注《尚书》者要於诸家为最古,度依据其文,究胜后来之臆解。至於推论三代兴衰治乱之由,与夫人心、道心、精一、执中、安止、惟几、绥猷、协一、建中、建极诸义,亦皆深切著明。以义理谈经者固有取焉。
△《五诰解》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先释周诰而后及虞、夏、商书。盖先通其难通者,则其馀易于究寻。简作是书,惟解《康诰》以下五篇,亦是意也。简受学於陆九渊,好举新民保赤之政,推本於心学。又当《字说》盛行之后,喜穿凿字义,为新奇之论。措辞亦迂曲委重,未能畅所欲言。然如《康诰》言“惠不惠,懋不懋”,则归重於君身。“服念旬时”,则疑孔《传》三月为过久。《酒诰》“厥心疾很”,指民心而言。《召诰》“顾畏于民碞”,谓民愚而神可畏如碞险。《洛诰》“公无困哉”,谓困有倦勤之意。皆能驳正旧文,自抒心得。至如先卜黎水用郑康成、顾彪之说,封康叔时未营洛邑用苏氏《书传》之说,“复子明辟”之训诂、“圻父薄违”之句读用王氏《书义》之说,又能兼综群言,不专主一家之学矣。此书世久失传。《文渊阁书目》作一册,焦竑《经籍志》作一卷,朱彝尊《经义考》以为“未见”。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案条薈萃,惟阙《梓材》一篇,馀皆章句完善。谨依《经》文前后,釐为四卷。
△《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袁燮撰。燮字和叔,絜斋其自号也,鄞县人。淳熙辛丑进士,官至显谟阁学士。谥正献。事迹具《宋史》本传。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於发明本心,反覆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於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王应麟发明洛闽之学,多与金谿殊轨。然於燮所解“儆诫无虞”诸条,特采入《困学纪闻》中。盖其理至足,则异趣者亦不能易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作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为燮子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