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反坐(以)所剩(不实之罪)。若已论决。(不问笞杖、徒、流)全抵剩罪。未论决,(所诬)笞杖、收赎、徒、流,止杖一百,余罪亦听收赎。(谓诬轻为重,至徒、流罪者,毎徒一等,折杖二十。若从徒入流者,三流并准徒四年,皆以一年为所剩罪,折杖四十。若从近流入至远流者,毎流一等,准徒半年为所剩罪。亦各折杖二十。收赎者,谓如吿一人二事,一事该笞五十是虚,一事该笞三十是实,即于笞五十上准吿实笞三十外,该剩下吿虚笞二十,赎银一分五厘。或吿一人,一事该杖一百是虚,一事该杖六十是实,即于杖一百上准吿实杖六十外,该剩下吿虚杖四十,赎银三分。及吿一人一事该杖一百、徒三年是虚,一事该杖八十是实,即于杖一百,徒三年上准吿实杖八十外,该剩下吿虚杖二十、徒三年之罪。徒五等,该折杖一百,通计杖一百二十。反坐原吿人杖一百,余剩杖二十,赎银一分五厘。又如吿一人一事,该杖一百、流三千里。于内问得止招该杖一百。三流并准徒四年,通计折杖二百四十。准吿实杖一百外,反坐原吿人杖一百。余剩杖四十,赎银三分之类。若已论决,并以剩罪拏科,不在收赎之限。)至死罪而所诬之人已决者,反坐以死。未决者,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不加役)。
○若律该罪止者,诬吿虽多,不反坐。(谓如吿人不枉法赃二百两,一百三十两是实,七十两是虚,依律不枉法赃一百二十两之上,罪应监候绞,即免其罪。)
○其吿二人以上,但有一人不实午,罪虽轻,犹以诬吿论。(谓如有人吿三人,两人徒罪是实,一人笞罪是虚,仍以一人笞罪上加二等,反坐原吿之类。)
○若各衙门官进呈实封诬吿人,及风宪官挟私弹事有不实者,罪亦如(吿人笞杖、徒、流、死、全诬者,坐)之。若(诬重)反坐及全诬加罪轻(不及杖一百、徒三年)者,从上书诈不实论。(以杖一百,徒三年科之。)
○若狱囚已招、伏罪,本无冤枉,而囚之亲属妄诉者,减囚罪三等,罪止杖一百。若囚已(招、伏、笞杖已)决,(徒、流已)配,而自妄诉冤枉,摭拾原问官吏(过失而吿之)者,加所诬罪三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若在役限内妄诉,当从已徒而又犯徒律。)
   此仍明律,原有小注,顺治三年、雍正三年修改。乾隆五年改定。
条例
诬吿  一,诬吿人因而致死被诬之人,委系平人,及因拷禁身死者,拟绞监候。或将案外之人拖累拷禁,致死一二人者,亦拟绞监候。致死三人以上者,依故杀律拟斩监候。若诬轻为重,(按,对平人言)及虽全诬平人,却系患病在外身死者,止拟应得罪名发落。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前明嘉靖七年十月内,大理寺题称犯人陈祯等,诬吿洗元金等,因而致令累死狱中,比与诬吿人已役、已配而致死随行之人者,情犯无异,坐拟死罪,固为相应。但摘引前律,似非祖宗制律之意,本寺擅难允奏。及査洗元金等,委系平人,倶各被诬,在监病死,合无将陈祯等倶改比诬吿人,因而致死随行有服亲属一人,绞罪,通行内外问刑衙门,今后凡诬吿人而致累死者,其被诬之人,委系在监患病身死,倶照前律问拟。若因有病,保领在外调治,不痊身死者,止问拟应得罪名,照常发落,奉旨是因纂定此例。(按,流囚家属律云,犯流者,妻妾从之,父祖子孙欲随者,听,即此律所谓随行有服亲属也。一经致死,即拟绞罪,则致本人于死,其不得科罪转轻,即可知矣,律所以不着其法也。再从前毎定一例,其科罪之处,必有照某律定拟之文,即比附定拟之意,不独此一条为然。)一系康熙十九年例,雍正三年,将致死三人以上,以故杀论一节,分出另为一条,移附常赦所不原门内。惟存一二人拟绞,立为专条删改。乾隆五年将本门二条修并,三十二年改定,五十三年,将常赦所不原门一条修并为一。
   《辑注》。诬吿死罪已决,是或绞,或斩也。其未决而拷禁致死者,亦是因而致死,律无明文,故条例补之。拷则死于刑,禁则死于狱,要看在外患病字,患病则非因拷而死,在外则非因禁而死也。
   《集解》。此例申明致毙縁由,被诬系平人,此无罪人也,即全诬也。若有罪之人,则不至于绞。如发保在外身死,或死于店内、途中,应得罪名,亦照所诬轻重拟也。
   谨按。律祗言致死随行有服亲属,而不言被诬之人因而身死,故补纂此例。
诬吿  一,奸徒串结衙门人役,假以上司察访为由,纂集事件,挟制官府,陷害良善。或诈骗财物、报复私雠,名为窝访者,审实依律问罪,用重枷枷号两个月发落。该徒流者,发近边充军。若计赃逾贯,及虽未逾贯,而被诈之人因而自尽者,均拟绞监候。如系拷打致死者,拟斩监候,为从均各减一等。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原例系用一百二十斤枷,枷号两个月,雍正五年改为重枷。乾隆三十三年修改,嘉庆六年改定。
   《笺释》。此例为奸徒诈称官司差遣访察者而设。挟制官府,无赃问违制,陷害良善问诬吿。诈骗财物,有被访而买脱者,有买访所雠之人者,衙门人役依枉法,奸徒依诈欺,买脱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