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分为省各成一代之制若仍分属于九州岛未免纷纭割裂欲徇上古建州之名而转失后世分土之实今稍变其例即以代为纲

  一杜氏边防典分东西南北四裔顾边外之地通阻不常或同是国而名巳递更或同是地而境巳兼并故杜典所载诸部每有见于前史而后史即无闻者辽金与元起自塞外东北诸部皆其境土而宋则白沟以北即属边防明则边墙以外俨成敌国此又形势之不同非可执一以论也今并依时代据实编载

  一续通典皆载唐以下五朝事迹但史书所载或有是非失当若纲目编之发明广义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其议论尤多私谬兹谨遵通鉴辑览御批以昭定论

  一辽金元人名地名官名对音旧多讹误兹悉遵钦定辽史索伦语解金史满洲语解元史蒙古语解另为译正


●钦定续通典卷一 食货一

 

  (臣)等谨按杜佑作食货典以谷为人之所仰地为谷之所生人为君之所治三者相资于政尤切故其述田制水利屯田所以经地乡党版籍户口所以料人而赋税钱币市榷诸条则皆所以治谷也第历朝制度互有详略通典文字简质不拘尺幅其所叙述自隋以前率举其大要而于唐制加详又其意尝欲推而行之卓然近于可用故其序次之闲凡诏令章疏有词旨开明敷陈婉切者具见采录而一时通达治体晓畅时事学士大夫居恒论著之文亦闲掇其要可谓勤已今悉准其例以所引开元令天下之田五尺为步二百有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凡给田之制有差 【按旧唐书食货志武德七年已有此令】 载在六典者为断其自肃宗代宗而后至于明季辄以次纂辑又杜典分注三代以上文出经传者往往诠释意旨三代以下文有繁复未可遽删则大书旁注意存互见亦势然也兹于注文诠释无多而旁推详说分注于下盖宋元以来事繁于前而文显于昔无取疏解云

  第一田制上

  第二田制中

  第三田制下

  第四水利田

  第五屯田上

  第六屯田下

  第七乡党版籍【职役附】

  第八赋税上

  第九赋税下

  第十户口丁中

  第十一钱币上

  第十二钱币中

  第十三钱币下

  第十四遭运 盐铁

  第十五榷酤【醋税附】 杂税 榷茶

  第十六平准均输 互市 平粜常平义仓【社仓附】

  田制上

  ○田制上【唐 五代 宋】

  唐

  五代

  宋一

  △唐

  唐代宗广德二年敕如有浮客愿编附请射逃人物业者便准式据丁口给授如二年以上种植家业成者虽本主到不在却还限任别给授大历元年制逃户复业给复二年如百姓先卖田业尽者委本州岛县取逃死户田宅量丁口充给德宗贞元中陆贽言曰古者百亩地号一夫盖一夫授田不过百亩欲使人不废业田无旷耕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家为其私属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京畿田亩税五升而私家收租亩一石官取一私取十穑者安得足食宜为占条限裁租价损有余优不足此安富恤穷之善经不可舍也穆宗长庆元年敕节文应诸道管内百姓或因水旱兵荒流离死绝见在桑产如无亲承佃委本道观察使于官健中取无庄田有人丁者据多少给付便与公验任充永业不得令有力职掌人妄为请射其官健仍借种粮放三年租税懿宗咸通十一年敕诸道州府百姓承佃逃亡田地如已经五年须准承前赦文便为佃主不在论理之限仍令所司准此处分 【先是宣宗大中中以逃户桑田被人代纳毁折遂成闲田敕许校勘送县任人佃纳五年不复佃人为主至是复有是敕】

  △五代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诏曰今年夏苗委人户自供手状具顷亩多少仍以五家为保委无隐漏攒连手状送于本州岛本州岛具帐送省州县不得差人检括如或人户隐欺许令保内陈告其田并令倍长兴二年敕凡置营田比召浮客若取编户实紊常规如有系税之人宜令却还本县应三京诸道营田祇耕佃无主荒田及召浮客此后若敢违越其官吏及投名税户当行重断愍帝应顺元年诸处籍没田宅并属户部除赐功臣外禁请射

  晋高祖天福二年以杜簉策言荒田一任百姓开种三年检照所开种顷亩多少量纳一半租税敕曰辟彼污莱期于富庶方当开创正切施行往日虽曾指挥渐恐废堕当在申于劝诱期共乐于丰穰宜令逐处长吏遍下管内应是荒田有主者一任本主开耕无主者一任百姓请射佃莳三年内并不在收税之限 【三年六月金部郎中张铸奏臣闻国家以务农为本劝课为先用广田畴以资仓廪窃见所在乡村浮居人户方思垦辟正切耕耘种木未满于十年树谷未臻于三顷似成产业微有生涯便被县司系名定作乡村色役惧其重敛畏以严刑遂舍所居却思他适睹兹阻隔何以舒苏既乖抚恤之门徒有招携之令伏乞皇帝陛下明示州府特降条流应所在无主空闲荒地一任百姓开耕候及五顷以上三年外即许县司量户科徭如未及五顷以上者不在骚扰之限则致荒榛渐少赋税增多非唯下益蒸黎实亦上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