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以仲秋月,祀老人星於国都远郊老人星庙;季秋,祀心星於南郊坛心星庙。
东晋以来,灵星、老人星、心星配享南郊,不复特祀。
隋令太史署,常以二月八日,於署庭中以太牢祀老人星,兼祀天皇大帝、天一、泰一、日、月、五星、句陈、北极、北斗、三台、二十八宿、丈人星、孙星,都四十六座。凡应合祀享官,令太医给除秽气散药,先斋一日服之以自洁(其仪本之齐制)。
隋於国城西北十里亥地为司中、司命、司禄三坛,同,祠以立冬後亥;国城东北七里通化门外为风师坛,祠以立春後丑;国城西南八里金光门外为雨师坛,祠以立夏後申。坛皆三尺,牲并以一少牢。
唐制:立春後丑日,祀风师於国城东北;立夏後申日,祀雨师於国城南;立秋後辰日,祀灵星於国城东南;立冬後亥日,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於国城西北。已上四祀,旧不用乐,笾、豆各八,簋、俎等各一也。
元宗开元二十四年,有上封事者言:“《月令》云,八月,日会於寿星居次。列宿之长,请每至八月社日,配寿星祠於太社坛享之。”敕曰:“宜令有司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修其祠典。”又敕:“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著之常式。”
天宝三载,术士苏嘉庆上言:“请於城东置九宫神坛(坛三成,成三尺,四陛。其上依位置小坛九,坛高尺五,纵广八尺。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泰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数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於遁甲),每岁四孟月祭,尊为九宫贵神。”十月十六日敕:“无文咸秩,有功必祀,汉则八神是祷,晋则六宗置坛,皆议叶当时,礼高群望。惟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民,冀嘉岁登,灾害不作。至於祀典,历代犹阙。岂有享於幽赞之功,而无昭报之礼?宜令所司。即择处以来月甲子日立坛,仍议其牲牢礼秩。每至四时初节,令中书门下往摄祭者。著以成式,垂之不刊(後议礼次昊天上帝坛,而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於天地神)。”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亲祀九宫贵神坛於东郊(初,九宫神位,四时改位,呼为“飞位”。乾元元年後不易位。如有司行事,即宰臣为之)。
四载,敕:“风伯、雨师,济时育物,谓之小祀,颇紊彝伦。去载众星已为中祀,永言此义,固合同升。自今已後,并宜升入中祀,仍令诸郡各置一坛,因春秋祭社之日,同申享祠。”至九月十六日,敕:“诸郡风伯坛,请置在社坛之东,雨师坛於社坛之西,各稍北三数十步,其坛卑小於社坛造。其祀风伯,请用立春後丑,祀雨师,用立夏後申。祀所祭,各请用羊一,笾、豆各十,、簋、俎一,酒三斗。应缘祭须一物已上,并以当郡公廨社利充,如无,即以当处官物充。其祭官准祭社例,取太守已下充。”
五载,诏曰:“发生振蛰,雷为其始。画卦陈象,威物效灵,气实本於阴阳,功大施於动植。今雨师、风伯久列於常祠,惟此震雷未登於群望。其已後每祀雨师,宜以雷师同坛祭,共牲,别置祭器。”
肃宗乾元元年,诏九宫贵神,减冬夏二祭。至二年正月,上亲祠之。
至德三年,置泰一神坛於南郊东,命忠王祭之。
元年丑月,亲拜南郊,又祭泰一坛。盖别有祷请,非旧制也。
德宗贞元二年,诏问礼官:“其风师、雷师祝版署讫,合拜否?”太常博士陆淳奏:“以是小祠,准礼无至尊亲祭之文。今虽请御署,检详经据,并无拜礼。”诏曰:“风师、雨师为中祠,有烈祖成命,况在风雨,至切苍生。今礼虽无文,朕当屈已再拜,以申子育之意,仍永为常式。”
宪宗元和十五年,太常礼院奏:“来年正月三日,皇帝有事於南郊;同日立春後丑,祀风师。按《周礼》,大宗伯官以燎祀风师。郑元云:‘风,箕星也。’故今礼立春後丑,於城东北就箕星之位,为坛祭之。祀礼昊天上帝於圜丘,百神咸秩,箕星从祀之位,在坛之第三等。伏以皇帝有事南郊,遍祭之仪,百神咸在。其五方帝并日、月、神州已下,缘对昊天上帝、皇地,尊不得申,并为从祀,悉无上公行事并御署祝版之仪。风师既是星神,厌降之仪,便当陪祭。如非遇郊祀,其特祭如常仪。”
文宗太和二年,监察御史舒元舆奏:“九宫祝版,御署称臣。伏以天子之尊,除祭天地、宗庙之外,无称臣者。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以九宫为目,是分方而守位,於天地犹子男也,於日月犹侯、伯也。陛下为天子,岂可反臣於天之子男邪?臣窃以为过。乞令有司详议,正此误典。”敕付所司。
三年,以祀九宫坛旧是大祠,太常博士崔龟从议曰:“九宫贵神,经典不载。天宝中,术士奏请,遂立祠坛,事出一时,礼同郊祀。臣详其图法,皆是星名,纵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过列宿。今者,五星悉是从祀,日月犹在中祠,岂容九宫独越常礼,备列王事,诫誓百官?尊卑乖仪,莫甚於此。若以常在祀典,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