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魏文帝以杨彪为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杨彪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及晋受命,置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而光禄大夫如故,加金章紫绶,并与卿同。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并禄赐、班位、吏卒皆与特进同。复以为优崇之制,而诸公逊位不复加之。其以为加官者,唯假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禄。其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事及内外之职如此者,前後甚众。由是或因得开府,或进加金章紫绶,又复以为礼赠之官。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其馀皆假。其假银章青绶者,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杨珧加给事中、光禄大夫。加兵之制,诸所供给依三品将军(晋宣帝子平原王拜光禄大夫,加侍中,特假金章紫绶,班次三司)。其馀自如旧制,终武、惠、孝怀三世(食俸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给春绢五十匹、秋绢百匹。惠帝元康元年,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宋氏因之。齐左、右光禄大夫皆据旧齿位从公,开府置佐吏如公,年重加亲信二十人。魏、晋以来无员。以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皆银章青绶,其重者诏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其重者既有金紫之号,故谓本光禄为银青光禄大夫(晋时王翘之为银青光禄大夫)。乐安任遐为光禄,就王晏乞一片金,晏乃启转为金紫是也。犹属光禄勋。梁又有左、右金紫光禄大夫视吏部尚书,左、右光禄大夫视诸曹,并养老病。陈因之。自晋以後,多为兼官。後魏有光禄大夫,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北齐皆以旧德就者居之,与特进同。後周有左右金紫、左右银青四光禄大夫。隋有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皆为散官,不理事。唐初犹有左、右之名,贞观以後唯曰光禄大夫、金紫光禄、银青光禄,并为文散官(按前代光禄大夫始加金章紫绶及银章青绶者,并尊崇之,皆在光禄之上。後魏定令误,遂因仍不改)。
宋元丰更官制,以金紫光禄大夫换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换五部尚书(时宰相王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上以久不进官,因改官制,乃特授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换尚书左、右丞。
宣奉大夫、正奉大夫二阶,古无之,宋大观新置。
正议大夫,隋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论议之义,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正议大夫换六部侍郎,并作一等。时议以为宰执贪进官作此,盖故事丞郎作四转,今乃减作两转耳。
通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通议大夫,隋散官,义与正议同,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通议大夫换给事中。
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议论,汉因之(哀帝初立,御史大夫王嘉奏曰:“苏令发起为盗,欲遣大夫使。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屋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今诸大夫有才者甚少,宜预畜养也。”)。後汉置二十人(张湛拜太中大夫,居中东门候舍,故人号为“中东门君”。又隗嚣广置职位以自高,郑兴止之曰:“夫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置也。”胡广云:“谏议、光禄、太中、中散大夫,此四等,於古礼皆天子之下大夫、列国之上卿。”)。魏以来无员。晋视中丞、吏部,绛朝服,进贤一梁冠,介帻。太始末,诏除王览为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梁、北齐、唐皆因之。
宋元丰官制行,以太中大夫换谏议大夫。神宗以寄禄官等级减少,遂以太中大夫为宰相官,故蔡确时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换太中大夫,及拜相则依前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遂为定制。其後,又以太中大夫以上为侍从官(元丰中,自太中大夫至金紫止六阶,昔之五部尚书,今为一官,六部侍郎为一官,是十一官并为两官矣。左右丞、左右谏议亦并四官为两官,其後增置通奉、正奉、宣奉三阶。自太中大夫以上,惟宰执、侍从得迁)。
中大夫,秦官,汉武改为光禄大夫,自後无闻。北齐有之。唐又置(龙朔二年七月制:“诸王嫡子封郡王者,出身从四品下叙。”)。
宋元丰更官制,以中大夫换秘书监,而殿中监本一等,其时偶阙任殿中监者,故只着秘书监。神宗以太中大夫为宰相官,故初除执政只授中大夫。是时拜翰林学士蒲宗孟、王安礼为左、右丞,二公寄禄官皆未至大夫,只除中大夫守之。
中奉大夫,古无此阶,宋大观新置。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後汉因之,复置三十人。(《汉官》曰:“光武中兴置。”)
魏、晋无员。齐、梁视黄门侍郎,品服冠帻与太中同。陈及唐皆有之。
朝议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汉诸大夫得上奉朝议为名。唐因之。
宋元丰更官制,以朝议大夫换左右司郎中(侍从)、太常少卿(馆职)、光禄少卿(出身荫补。又元丰中,自朝议至中大夫凡三阶,後增至中奉、奉直大夫两阶。盖祖宗旧制,有出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