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象龙,其详不可得而知。史苓《武昌记》曰:“武昌有龙山,欲雨,上有声如吹角。”然则龙头角岂推本而为之乎?《传》曰:“角十二具於鼓左右,後列各六具,以代金。”然则四金之志不同,其来旧矣。
大铜鼓 铜鼓,铸铜为之,作异兽以为饰,惟以高大为贵,面阔丈馀,出於南蛮、天竺之国也。昔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式,此其迹也。今秘阁所藏颇多,特其大小异制耳。
中铜鼓 铜鼓之小者,或大首纤腹,或容体广面,虽以铜为体,要须待革成声也。
小铜鼓 唐《乐图》所传天竺部用之,盖以革冒其一面,形如腰鼓,面广二尺,面与身连,遍有虫鱼草木之状,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唐贞元中,骠国进乐,亦有是鼓。咸通末,龚州刺史张直方因葺城池,掘得一铜鼓,舍於延庆寺,以代木鱼。僖宗朝,林蔼守高州,乡墅牧童闻出蛤鸣,欲进捕之,一蛤跃入穴中,掘而取之,得一铜鼓,其上隐起,多铸蛙黾之状,岂鸣蛤乃铜鼓之精邪?
铁拍板 九部夷乐有拍板以节乐句,盖本无谱也。唐明皇遣黄幡绰造谱,乃於纸上画两耳进之。上问,对曰:“但有耳道,则无失节奏矣。”韩文公目为乐句。《後周正乐》所传连九枚,今教坊所用六枚,盖古今异制也。
铜锣 後魏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直}、胡鼓、铜钹、打沙锣,其声大抵初颇纾缓,而转躁急,盖其音源出西域,而被之土木,故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佻轻,或踊或跃,乍动乍息,乔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於中而不能自止,此诚胡声之败华俗也。
○金之属俗部
陈氏《乐书》曰:“俗部之乐,犹九流杂家者流,非朝廷所用之乐,存之不为益,去之不为损,民用之虽无害於事,然方响十六,同为一架,杂用四清之声,足以使民之心淫矣。郑卫之音,欲民之移风易俗难矣。如欲用之,去四清以叶律可也。”
大编钟(二十四枚) 中编钟(十六枚) 小编钟(十四枚) 古者编钟大小异制,有倍十二律而为二十四者,大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为十六者,中架所用也;有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昔宋氵允登光宅寺塔,见铎一无风自摇,洋洋有闻,摘而取之,果姑洗编钟。又尝道逢度支运乘,其一铃,亦编钟也。及配元音,皆合其度。岂亦识微在金奏乎。
大 本小钟,沈约误以为大,不考经传之过也。冯元《乐论》谓此钟官帑中所获者,其柄内空,扣之不得其声,岂沦翳土莽,泉渍壤蚀,失其真响邪?至其小者,差与太常编钟大小相类云(许慎云:“,钅享于之属,所以应磬。堵以二,金乐,则鼓以应之。”)。
博山钟 戴延之《西征记》:“钟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襄纽作狮子头。钟身镂龙虎文,长二丈,厚八寸。大面,广一丈二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龙,或作鸟兽,周绕其外。陆《酆中记》其说亦然。
飞廉钟 赵将军张珍领邑民徙洛阳六钟,猛ね、九龙、翁仲、铜驼、飞廉钟一,没盟津中(戴延之《西征记》曰:”陕县城西北、二面带河,河中对城西北角,水涌起铜钟翁仲。头常出水上,涨减常与水齐。晋军当至,不复出,惟见水中嗟嗟有声闻数里。翁仲本在城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徙,当西入关,至此面没。”)。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大钟六枚。”父老云:曾欲有移此钟者聚百数长纟互挽之,钟声振地,自是莫敢复犯,然则太极殿六钟,岂邑民所徙者邪?(戴延之《西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广古今五行记》曰:“陕州黄河有铜钟,水大水小,常自浮出,每晦、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行客闻之,莫不怆然。”)
仪钟 後魏宫架之制:四厢有仪钟十四ね,废而不用。元孚奏去之,至隋牛弘建言,古者钟据《仪礼》叩击为节,无合曲之义。《大射》二,皆乱击焉。乃依後周十二相生击之,声韵自此谐矣(前北宫县四厢十六架。编黄锺之磬十四。器虽黄锺,而声实夷则,抑又姑洗县於东北,蕤宾列於西南,器象差位,则调律亦不和矣)。
衡钟 江左黄锺之宫,其东衡钟。其制,盖有大於,岂《凫氏》钟衡之遗欤!至梁,去衡设。
古文钟 虞喜《志林》曰:“吴时於江中得铜一百馀字,募求读者,竟无人晓。”何法盛《晋中兴书》曰:“义熙十一年,霍山崩毁,出铜钟六枚,上有古文蝌蚪书,人莫能识。”《广古今五行记》曰:“会稽人陈青於井中得小钟,长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识,云“会稽岳命”。郭云:“愍、怀丧覆,元帝中兴之应。”自宣帝至恭帝数十八,其为古文则一,其所以可识不可识者,岂历年滋久,漫灭不可复知邪!然先儒著其事应,窃意其未必然也。
千石钟 汉高帝庙,巨钟十枚,其容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说苑》曰:“秦始皇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ね。”
九乳钟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