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已断为三矣,以数十缣易之,置里第赐书阁下,此为藏石之滥觞.毕秋帆在关中,得四唐石,置之灵岩山馆.孙渊如得北朝造象,置之家祠一榭园.近时藏石家,余所知者,隋太仆元公及夫人姬氏两志,在阳湖陆氏。咸丰庚申兵燹,两石皆裂,失其半。闽县陈氏、扬州张氏、南海李氏皆有藏石。陈、李亦得之秦中。张氏唐墓志、董惟靖诸石,即广陆出土。长安赵干生、潍县陈寿卿所藏最富。陈多造象,赵多墓石。曾从陆蔚庭前辈处见陈氏拓本,全分共百余通,赵氏七十余通,余陆续得之。去年又得两全分,以隋刻《宝梁经》及唐《高延福墓志》为最精。光绪庚子,六飞西幸,朝贵扈跸至秦者,征求拓本,迫于催科。赵君尽货其石,闻半归伦贝子,半归端午桥。午桥藏石,本为海内之冠,丰碑如晋郛休、魏蔡y,皆以牛车辇至都门,数十人舁之,道路动色。其京邸几案廊庑,皆石碑也。余先得其拓本,已百数十通。闻入秦,益肆搜访,继长增高,衙斋充,廉石归装,不患无压舟之物矣。潘文勤师及贵筑黄子寿师、福山王廉生祭酒、德化李木斋京卿、同郡吴谡中丞皆有此癖,余皆得见之。木斋所藏多小品,且多残缺。潘文勤师所藏,以《崔文修志》为第一。贵筑师所藏,以隋吴严、李则两志为第一。谡所藏,以《文安县主墓志》为第一,贾文度次之。廉生精于鉴别,自蜀中携归梁造象,尤为希有之品,亦多残裂,断头折足,排列墙隅。乙亥、丙戌间,病不斟,家人以其不祥,且亵佛,讽其弃之,笑不应,后病亦寻愈。然敝帚自享,不轻拓,余仅得其造象数通及晋两墓表。一干符经幢,尚完好,每见必索之,竟未得。此外如江阴缪艺风、番禺梁杭叔、南陵徐积余,抱残守缺,亦间得一二通。积余藏隋张通妻陶贵墓石及唐《戚高志》,甚秘之。然陶贵非原石。余惟得江阴唐经幢一通,艺风见之,以为桑梓文献,屡以为请,慨然让之,今橐中仅存青城山唐刻经残石数片而已。」

  叶鞠裳论碑厄自古至今,碑之受厄者多矣,叶鞠裳尝论之曰:「藏书有五厄,古碑之厄有七,而兵燹不与焉。韩退之诗云「雨淋日炙野火燎」,又云「牧童敲火牛砺角」,亦不与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震崩摧,河流漂溺。 「 汉《华山碑》、唐《顺陵碑》皆为地震崩裂。《熹平石经》,周大象中自洛窃载还邺,船坏没溺。」 o园片石,误椎《化度》之碑; 「 范谔《化度寺铭跋》:「高王父讳雍,使关右,历南山佛寺,见断石砌下,视之,乃此碑,称叹以为至宝。寺僧误以为石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弃之寺后。」」 砥柱洪涛,久没纯u之碣。 「 谓薛纯u《砥柱铭》。」 此一厄也。匠石磨砻,耕婪⒕颍或断为柱础, 「 北海《李秀碑》为一教官断为柱础六,四础为王损仲携至汴,两础犹在都中。《汉石经》,隋开皇六年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营造司亦用为柱础.」 或支作灶陉, 「 合阳魏十三字残碑,康强跋云,是夏阳人家支灶物。」 「 齐鲁间经幢,农民皆断为石;鹿碡。」 或为废寺之XI. 「 元许有壬《兴元阁记》,见《圭塘小稿》,今残碑百余字尚在和林寺,僧毁为香案。」 通衢如砥,填江左之贞珉; 「 相传六朝刻石,明太祖时皆用以L治街道,今金陵聚宝门内石道坦平如砥,云背面皆有字也。」 架水为梁,支汉经之残字。 「 《广川书跋》:「《熹平石经》,周大象后破为桥基。」」 荒坟蔓草,涛泽大ぃ废垒长杨,聊资列雉。 「 吾乡王废基防营墙基累累,皆旧碑也。」 此二厄也。唐、宋题名,摩;漫刻,后来居上,有如积薪。唐贤名迹,宋人从而磨刻之;宋贤名迹,明人乃更加甚焉。贺方回之题字,惆怅武邱; 「 虎邱贺方回题名,庚申前尚完好,今为苕上一伧父凿损.」 史延福之刻经,模糊伊阙. 「 龙门如意元年,史延福刻《u罗尼经》,明提学赵岩刻「伊阙」两大字于上。」 原揽古,空谭大佛因缘; 「 州大佛寺,吴谡中丞为学使时,列炬访之,观壁间题名累累,有唐刻一通,为宋人]刻其上。」 岱顶勒崇,莫问从臣姓氏。 「 唐玄宗《泰山铭》后,附刻从臣姓氏,皆为后游者刻损.」 莫不屋中架屋,床上安床。此三厄也。武人俗吏,目不识丁,蠊ぱ〔模艰于伐石,或去前贤之姓字而改窜己名, 「 余所藏宋、元幢,其字迹有绝类唐人者,盖皆属吏媚其府主作功德,俗僧为取旧幢,磨去年月姓名而改刻之。」 或磨背面之文章而更刊他作。 「 唐《华岳精享昭应碑》,即刊于《天和碑》之阴。《授堂金石跋》曰:「《水经注》,樊城西南有曹仁《记水碑》,杜元凯重刻,其后书伐吴之事,古人简便,不重烦如此。」又渭水内载汉文帝庙一碑,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段煨文,给事黄门侍郎张昶书。魏文帝又刻其碑阴二十余字,又在杜征南之前。然碑阴本无字则可,若如《颜鲁公庙碑》有碑阴记,或有故吏题名,亦从而磨刻之,则前贤名迹已失其半矣。」 甚或尽铲旧文,别镌新制,改为己作,澌灭无遗. 「 如《唐书‧;姜行本传》:「高昌之役,磨去汉班超纪功碑,更刊颂陈国威灵.」即贞观十四年姜行本碑是也。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