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

  光绪中叶以降至宣统,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长可覆足,马褂背心之短不及脐,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帽尚尖,必撮其六折,使顶尖如锥,戴之向前,辄半覆其额。其结小如豆,且率用蓝色。腰巾至长,既结束,犹着地也,色以湖或白为多。

  顺、康时,妇女妆饰,以苏州为最时,犹欧洲各国之巴黎也。朱竹尝于席上为词,赠妓张伴月,有句云:「吴歌《白》,吴衫白,只爱吴中梳裹。」

  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履由高底仄头,变而为薄底阔面,皆于作事行路,良多利益。光绪末,暑则m毛扇,寒则风帽、一口钟。m毛扇价甚昂,一柄须十余金,后则易之以五寸之纸折扇,廉而且便,风帽、一口钟亦易以大衣。此由繁琐而趋于简便之一端也。

  光绪时,沪妓喜施极浓之胭脂,因而大家闺秀纷纷效尤,然实始于名妓林黛玉,盖用以掩恶疮之斑者也。自女学堂大兴,而女学生无不淡妆雅服,洗尽铅华,无复当年涂粉抹脂之恶态,北里亦效之。故女子服饰,初由北里而传至良家,后则由良家而传至北里,此其变迁之迹,极端相反者也。

  汴人之服饰

  汴中男女衣服,喜用青、蓝两色土布,洋布极少,绸缎更稀。孩童则红衣为多,甚至上下通红,名曰十二红。妇女则衣长袖大,裤必扎腿,然不着裙,髻圆足小,面抹浓粉。行路时,老幼均用拐杖拄之,或且策蹇以代步,宣统时犹然。

  归化人之服饰

  山西归化城男女衣帽无别,惟女子以珊瑚、玛瑙相累作坠。耳环长寸余而下锐。卷黑布如筒,贯发其中,垂于两肩。亦有耳垂两环者。项带银圈,或数珠。红锦作帕,有以八字分贴项后者。习尚最重帽,以露顶为羞。

  陕西人之服饰

  国初,汉中风俗尚白,男女皆以白布裹头,或用黄绢,而加白帕其上,或谓为诸葛武侯带孝,后遂相沿成俗。汉中太守滕某严禁之,始渐少。西凤诸府亦然,而华州、渭南等处尤至。凡元旦吉礼,必用素冠白衣相贺也。

  甘肃人之服饰

  甘肃地左僻,服饰朴素,尤甚于陕。光绪时,民皆衣褐,《孟子》所谓「褐宽博」是也。褐以羊毛织成,有粗细二种,粗者可御寒,细者中有微孔,可暑。同、光间,回匪猖獗,左文襄公度陇,始申命将吏,辟道路,徕商旅,劝种棉,习织布,且自携南方百蔬之种移植金城,于是甘人始得衣絮布矣。

  太平人之服饰

  四川太平气候和煦,与巴塘、里塘相类。然以风多而寒,五月披裘,不以为异。衣非布帛,其取材也,粗者为羊毛所织之毪子,精者为羊领下白毛所织之氆氇。色尚紫,长短不一。女所服必长,以无F也。衣亦有以呢或羽毛为之者,然绝少。至皮帽、革靴,非家富而充里正者,不能具也。

  男女均喜以布帕包头,以价廉耐久,且暖于帽也。妇女常衣,多青蓝二色,如遇年节及庆贺事,则尚红绿。衣宽博,不着裙,面不施脂粉,发髻不笼以丝网。小儿未成童者,于项上荷银圈,妇女亦多效之以为美观。

  女不梳沐,首如飞蓬。间亦有结辫之处女,然皆盘于首而不下垂。耳环较之内地大数倍,与戒指皆嵌珊瑚。手钏多以银为之。胸悬蜜蜡串。亦衣皮,若暖,即卸之,围于腰。

  川西人之服饰

  川西之布拉克底部落、巴旺部落,男女服饰,与金川略同。惟未嫁女子无裙裤,上衣尤短窄,用麻、羊毛杂组若贯钱索数百条,长近尺许,束腰际,垂R前阴,如帘箔然。取兽革裹其尻,股髀以下赤露无纤缕。风吹日晒,色若炙脯,贫富皆然。土人云,处女耻言裙F,盖必嫁后而始具也。

  索伦达呼尔人之服饰

  索伦达呼尔人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披狍服,黄毳蒙茸。至夏,则妇女多跣足。

  乌兰察布盟人之服装

  蒙古男妇之服相同,均甚宽大。男子衣色多蓝紫,女子衣色多红绿。靴帽之制,亦无分别。衣前后开衩。男妇就地遗矢,衣覆于地。冬之裤无衬,夜亦无被,卧时以足踢衣领,倒覆于身。然妇女亦能自制衣服。

  乌兰察布盟未嫁之女均梳辫,如壮男。既成婚,乃梳双髻,盘两耳旁,垂两颊,以方二寸许之银片夹之,上嵌珊瑚等物。额有护发银片一枚,后脑银片大小各三,均镶嵌珍宝。耳环下坠,练长尺许,下缀三小,如鞭鞘然。王公格格之护发饰品,则以金制,耳环之外,又有抹额,以珠钻、珊瑚缀结而成,光耀夺目。贫者护发以银片,无镶嵌,亦有以白铜嵌色石、玻璃而成者,亦奇丽可观。妇女妆饰均运自归化。

  男女胸前皆置一佛,曰怀中佛,男以铜制,女以布制。苟有获罪于其佛者,则视为不共天日之仇。佛之外又有牟尼珠一二串不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