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
《韩诗外传》曰:古者天子左右五锺,将出,则撞黄锺,而右五锺应之。马鸣中规,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立则磬折,拱则抱鼓,出入中规,折旋中矩。然後太师奏升车之乐,告出也。入则撞蕤宾以治容貌,容貌治则得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蕤宾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然後少师奏升堂即席,告入也。此言物类相感同声相应之义也。
又曰:汤作《护》,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白虎通》曰: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声音何?声,鸣也,闻其声即知所生。声音者,谓宫、商、角、徵、羽也。音,饮也,刚弱清浊和而相饮也。音有八,谓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太平乃作乐,乐所以防淫奢。民饥寒,何乐之防?
《子思子》曰:繁于乐者重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君子同则有乐,异则有礼。
《孟子》曰: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民俗之乐耳。”曰:“今之里裉古之乐也。臣请为王言之。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百姓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墨子》曰:程繁问於子墨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於听治,息於锺鼓之乐;士大夫倦於听治,息於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於吟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脱,弓张而不弛。”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环天下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又循九韶。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而自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命曰《驺》。吾闻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里疋繁者,治逾寡。自此观之,非所以治天下也。”
又曰:齐康公有乐万人,食必梁肉,衣必文绣。
《庄子》曰:北门成闻黄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始闻之惧,後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太清,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或谓之死,或谓之生,行流散徒,不主常声,此之谓天乐也。”
《淮南子》曰:奏雅乐者如於阳阿采菱。(许慎注曰:楚乐之名也。)邯郸有鬻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後知其非,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也。(李奇,赵之善乐者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三日而终,是曰《乐池》。
《山海经》曰:祝融生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
《世说》曰:荀公曾善解音声,时论谓之ウ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四指,自谓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论谓之神解。每至公会作乐,荀心识阮意必谓之不调,而阮口初无言,直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後有田父耕於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已所治锺鼓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於此伏阮之妙解,征阮南还。
《说苑》曰: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击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韶乐方作。”故乐不独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乐说》曰:圣人作乐,不以为娱乐,以观得失之节,故不取备於一人,必须八能之士。故八士或调阴阳,或调五行,或调盛人,或调律历,或调五音。与天地神明合德者,则七始八终,各得其宜也。(七始谓四方天地人也。)
又曰:上元者,天气也,居中,调礼乐教化流行,总五行气为一。下元者,地气也,为万物始质也,为万物之容范。中元者,人气也,其气以定万物,通於四时,承天心,理礼乐,通上下四时之气,和合人之情,以慎天地者也。时元者,受气於天,布之於地,以时出入万物者也。风元者,礼乐之本,万物之首,物莫不以风成熟也。圣王知物极盛则衰,暑极则寒,乐极则哀,是以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姓获福於皇天者也。圣人作乐,绳以五元,度以五星,碌贞以道德,弹形以绳墨,贤者进,佞人伏。(绳,正也。碌,靡也。贞,正也。弹,割也。)
《要览》曰:桓君山曰:“余兄弟颇好音,尝至洛听音,终日而心足。”由是察之,夫深其旨,则欲罢不能,不入其意,故过已。
《风俗通》曰:案刘歆《锺律书》曰:“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万物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