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反。)如星而散。
《说文》曰:霰,积雪也。从雨散声。
《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暴雪也。《笺》云:雪自上遇温气而抟谓之霰。)
《尔雅》曰:雨霰为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杂下,故谓消雪。)
又曰:雨雪相和为霰。
《尚书洪范五行传》曰: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故沸汤之在闭器,而湛於寒泉则为冰;及雪之消,亦冰解而散。此其验也。
《韩诗》薛君注曰:霰,也。
《曾子》曰:阴之专气为霰。

《释名》曰:露,虑也。覆虑物也。
许慎《说文》曰:露,润泽也。从雨,路声。
《诗》曰:厌判新叮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又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又曰:《湛露》,天子燕诸侯也。“湛湛露斯,匪阳不凇!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抟(徒官反。)兮。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轧浴#ㄈ缯路础#
《礼》曰:立秋後五日白露降。
又曰: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
又曰:天不爱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曰: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焉。如将见之感时念亲也。
又曰:王所以为顺而弗悖也,天降甘露。
《易通卦验》曰:立秋白露下。
《尚书中候》曰:尧时甘露降。
《诗含神雾》曰:阳气终,白露为霜。(宋均曰:白露,行露也。阳终阴用事,故曰白露凝为大霜也。)
《大戴礼》曰:露,阴阳之气也。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
《礼斗威仪》曰:君治政,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
《春秋繁露》曰:恩及於物,顺於人而甘露降。
《春秋序》曰:桀无道,露冬下。
《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又曰:阴阳散为露。
《五经通义》曰:和气津液凝为露,露从地出。
《吴越春秋》曰:子胥谏吴王,王怒,暮归,举衣出宫,宫中群臣皆曰:“天无霖雨,宫中无泥露,相君举衣,行高何为?”子胥曰:“吾以越谏王,王心迷,不听吾言,宫中生草棘,雾露沾吾衣。”群臣闻之,莫不悲伤。
《汉书》曰: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大赦天下。
又曰:平帝永平十七年,自春迄夏,多甘露降。谒元陵,太常丞上言陵树叶上有甘露,令百官采之。
又曰:成帝幸河东,祠后土,甘露降京师。
又曰:宣帝诏曰:“乃者,凤凰集太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宜赦天下。”
《後汉书》曰: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范晔《后汉书》曰: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于原陵。
谢承《後汉书》曰:吴郡沈丰为零陵太守,至官一年,甘露降,膏润草木。
《东观汉记》曰:光武帝时,甘露降四十五里。
又曰:明帝永平十七年,梦见先帝、光烈皇后,梦中喜觉,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於陵树,帝令百官采之。帝伏御床流涕也。
《魏志》曰:明帝铸承露盘,茎长一十二丈,铜龙绕其根,立於芳林园,甘露乃降。
又曰:明帝与东阿王诏曰:“昔先帝时,甘露屡降於仁寿殿前,灵芝生芳林园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於芳林园仁寿殿前。”
《晋书》曰:皇甫谧幼时,有甘露降其柳树,谧母以食之,谓蜜也。
《晋中兴书》曰:王者敬养耆老则甘露降於松柏,尊贤容众则竹苇受之。甘露者,仁泽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
《宋书》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频降,状如细雪。
《隋书》曰:李德饶,赵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忧,单镣锦校後甘露降其树,白鸠巢其庐。
《豫章耆旧传》曰:太守陈蕃临郡二年,甘露降。
《汝南先贤传》曰:新蔡郑敬、都尉高懿厅前槐树有白露,类甘露。懿问掾属,皆言是甘露,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树汁耳。”懿不悦,因称疾而去。
《洞冥记》曰: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语国”。饮丹露为浆。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又曰:东方朔游吉□之地,汉武帝问朔曰:“何名吉□?”曰:“其国俗常以□气占吉凶。若吉乐之事,则满室□起,五色照著於草树,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五色露可得以尝不?”朔乃东走,至夕而还,得玄、黄、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
又曰:元封二年,数过国献能言龟一头,长一尺二寸。东方朔曰:“惟承树露以饮之。”
王子年《拾遗记》曰:昆仑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着木石则皎然如霜雪,宝器承之如饴,人君圣德则下。
周处《风土记》曰:白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声则鸣。
《述仙记》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以之洗眼,眼明也。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庄子》曰: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希吸风饮露。
《夜谧印吩唬菏サ律霞疤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膏露下。
《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