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一月壬戌太宗谓侍臣曰隋帝性
多猜忌上下情不相达斯岂致治之理乎朕今推赤
心以相付亦望公辈以直心相向纵有指陈深切无
忧逆忤
贞观三年以灾异诏求直言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三年六月己卯大风拔木壬
午诏文武官言事
按册府元龟贞观三年五月徐州蝗且旱六月诏曰
岂赏罚不中任用失所将奢侈未革苞苴尚行者乎
文武百辟各宜上封事极言朕过勿有所隐
贞观四年以旱诏公卿言事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二月丁巳以旱诏公卿
言事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
蚀之上谓房元龄萧r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
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
事宿卫之人传□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
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
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
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
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
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
用庶几于理也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
不得顺旨施行
贞观十一年以水灾诏求直言
按唐书太宗本纪十一年秋七月癸未大雨水谷洛
溢乙未诏百官言事
按册府元龟十一年七月以水灾诏文武百寮各上
封事极言朕过勿有所隐诸州官民有能明识治道
方正直谏者并宜荐达朕将亲见其人问以得失九
月帝谓侍臣曰朕居九重之内藉左右为耳目但举
事出入亏政害人必须矫正朕将思改之
贞观十七年以旱诏群臣言事
按唐书太宗本纪十七年六月甲午以旱诏京官五
品以上言事
按册府元龟十七年正月帝谓侍臣曰朕观古先帝
王何尝不受正谏以兴化拒忠言而亡灭有谏朕安
国者授以高官矫朕为非者加以显戮虚心伫待终
无所应然喜得三事思有终始一则克平祸乱四裔
顺轨二则灾异不生百姓殷实三则年在盛壮君临
天下既喜所得当惧所失三思而动庶无愆尤必不
渭桥乘船霸陵纵辔慎夫人同坐夏太康久猎如此
等事当不烦谏诤耳倘嗜欲迁性喜怒变情但闻一
言而正岂候三谏之劳朕于公等乞言幸无所隐四
月帝谓侍臣曰前王之取天下必藉众力英才辅助
仰成师主朕昔仗义而起策发诸心寇平于手即位
以后诚念苍生有人上封事献直言能益于时以裨
政要者朕倾耳而听拭目而览合于务者不以舆皂
而废其言也
贞观二十年诏群臣直言无隐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贞观二十年
十二月帝手诏曰朕闻尧舜之君自愚而益智桀纣
之主繇智以添愚故异顺逆于忠言则殊荣辱于帝
道朕登蹑宇宙字育黔恐大德之或亏惧小瑕之
有累候忠良之献替想英杰之谋猷而谏鼓空悬逆
耳之言罕进谤木徒设悖心之论全无唯昔魏征每
显余过自其逝也虽有莫彰岂其独有非于往时而
皆是于兹日固亦庶僚苟顺不触龙鳞所以虚己外
求披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
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高宗永徽元年以地震诏五品以上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元年六月庚辰晋州地震诏
五品以上言事
永徽四年四月壬寅以旱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永徽五年以旱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徽五年正月丙寅以旱诏文武
官朝集使言事
按册府元龟永徽五年正月以时旱手诏京文武九
品以上及朝集使各进封事极言厥咎九月帝谓五
品以上曰往日不离膝下旦夕侍奉当时见五品以
上论事或有仗下而奏或有进状而论者终日不绝
岂今时无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已后宜数论事若
不能面奏任各进状
龙朔三年以星变诏百寮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龙朔三年八月癸卯有彗星出于
左摄提戊申诏百僚言事
按册府元龟龙朔三年八月戊申诏凡百在位宜极
言得失悉心无隐以救不逮
总章元年以星变诏求直言
按唐书高宗本纪总章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
五车诏内外官言事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干封三年二月诏改元为总章
元年夏四月丙辰有彗星见于毕昴之间乙丑上避
正殿减膳诏内外群官各上封事极言过失于是群
臣上言星虽孛而光芒小此非国眚不足上劳圣虑
请御正殿复常馔帝曰朕获奉宗庙抚临亿兆谪见
于天诫朕之不德也当责躬修德以禳之群臣复进
曰星孛于东北此高丽将灭之征帝曰高丽百姓即
朕之百姓也既为万国之主岂可推过于小蕃竟不
从所请乙亥彗星灭
咸亨元年十月庚辰诏文武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上元二年四月丙戌以旱诏百官言事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仪凤元年以星变诏文武官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