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诸葛兄
弟各得尽心况让之老母在此君臣分定失忠与孝
愚夫不为
唐书李□传□改东京留守安禄山反兵薄城下□
约卢奕吾曹荷国重寄虽力不敌当死官城陷禄山
害之谥曰忠子源俘为奴故吏赎归以父死贼手常
悲愤不仕不娶李德裕表荐之穆宗下诏曰褒忠所
以劝臣节旌孝所以激人伦其以源守谏议大夫遣
使者持诏书袍笏即赐
王传拜尚书兼魏王师王问何以为忠孝
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
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
大唐新语元宗尝赐握兵都将郭知运等内人天军
节度太原尹王皎独不受上表曰臣事君犹子事父
在三之义宁有等差岂有经侍宫闱臣子敢当恩贶
以死自誓固辞不受优诏许之
宋史范纯仁传纯仁疾革以宣仁后诬谤未明为恨
呼诸子口占遗表其略云盖尝先天下而忧期不负
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资以事君
洪皓传皓为大金通问使及还见于内殿力求郡养
母帝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
舍朕去耶
宗室不传不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
涕泣长力学母曹氏止之答曰君父雠未报非敢志
□贵也
安世通传世通隐居青城山中不出吴曦反乃献书
于成都帅杨辅曰公初得曦檄即当兴仗义之师以
顺讨逆而士大夫不明大义尚云少屈以保生灵夫
君乃父也民乃子也岂有弃父而救子之理此非曦
一人之叛乃举蜀士大夫之叛也
李成大传成大知金坛北兵至吏民挟成大降乃潜
与胡用存谋复金坛事泄系狱s掠不屈杀其二子
以惧之终不屈笑曰子为父死臣为君死卒杀之
通鉴帝废皇后郭氏吕夷敕有司毋得受台谏章
奏中丞孔道辅率谏官范仲淹十人诣垂拱殿伏奏
皇后不当轻废寻有诏令夷简谕以皇后当废状道
辅等至中书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
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
后有汉唐故事道辅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仅引
汉唐失德为法耶夷不能答
青箱杂记刘温叟父名岳终身不听乐不游嵩华每
赴内宴闻钧奏回则号泣移时曰若非君命则不至
于是
墨客挥犀杨大年内翰七岁对客谈论有老成风年
十一太宗皇帝闻其名召对便殿授秘书省正字且
谓曰卿久离乡里得无念父母乎对曰臣见陛下一
如臣父母上叹赏久之
元史伯颜不花的斤传伯颜不花的斤之援信州也
尝南望泣下曰我为天子司宪视彼城之危急忍坐
视乎吾知上报天子下拯生民余皆无可恤所念者
太夫人耳即日入拜其母鲜于氏曰儿今不得事母
矣母曰尔为忠臣吾即死复何憾
普颜不花传普颜不花守御益都明兵压境城陷还
告其母曰儿忠孝不能两全有二弟当为终养拜母
趋官舍坐堂上主将素闻其贤召之普颜不花曰我
元朝进士官至极品臣各为其主不屈死之
明郑克敬传略克敬官御史常奉使还赐之宴不食
光禄以闻太祖问之对曰今日臣父忌日不敢食肉
太祖曰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况君命乎对曰臣
闻有父子而后有君臣

 君父部杂录
管子霸言篇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
父一家不可理也
墨子亲士篇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
爱无益之子
兼爱篇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荀子致仕篇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
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吕氏春秋名类篇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
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孔丛子问军礼篇介胄在身执锐在列虽君父不拜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事父可以事君
白虎通谏诤篇子谏父不去者父子一体而分无相
离之法犹火去木而灭也论语事父母几谏下言又
敬不违臣之谏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谏父法
火以揉木也臣谏君以义故折正之也子谏父以恩
故但揉之也
晋书段灼传灼上表曰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
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退则有戚然
之忧非怀禄也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能
已者也
抱朴子良规篇夫君天也父也君而可废则天亦可
改父亦可易也大圣着经资父事君民生在三奉之
如一
两同书明君之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
谭子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宠非忠也
迂书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违父曰前子
不敢不前父曰止子不敢不止臣之于君亦然故违
君之言臣不顺也逆父之命子不孝也不顺不孝者
人得而刑之顺且孝者人得而赏之
懒真子元城先生与仆论礼记内则鸡鸣而起适父
母之所仆曰不亦太早乎先生正色曰不然礼事父
与君一等一体父召无诺君命召无诺父前子名君
前臣名今朝谒者必以鸡鸣而起适君之所而人不
以为早盖以刑驱其后也今世俗薄恶故事父母之
礼得已而已尔若士人畏犯义如犯刑则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