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同见台长则通曰三院侍御而主簿纪其所行之
事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
杂事至则尽用宪府之礼杂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
两院则分坐虽举匕筋皆绝谈笑食毕则主簿持黄
卷揖曰请举事于是台院白杂端曰举事欲上堂三
院长各于会堂南廊下先白杂端云合举事则举曰
某姓侍御更有姓同者则以第行别之有某过请准
条主簿书之其两院皆如此若举时差错则最小殿
中举院长最小侍御史举殿院长又错则向上人乃
举若杂端失笑则三院皆笑谓之烘堂悉免罚矣凡
见黄卷罚直遇赦悉罚台长到诸院凡官吏所罚亦
悉免御史虚三院虽至美而月满殿中推鞫之劳惮
于转两院以向下侍御史便领推也多不愿为以此
台中以殿中转两院为戏谑之辞每出入行步侍御
史在柱里殿察两院在柱外有时殿中入柱里则共
踔曰着去也三院御史主簿有事白端公就其厅
若有中路曰事谓之Q端Q端有罚殿中已免巡过
正知巡者假故则向上人又权知谓之蘸巡台官有
亲爱除拜喜庆之事则谒院长杂端台长谓之取贺
凡此皆因胥徒走卒之言遂成故事院长每上堂了
各报诸御史皆立于南廊便服鞋以俟院长立定
院长方出相揖而序行至殿院门揖殿中又序行至
食堂门揖侍御史凡入门至食凡数揖大抵揖者古
之肃拜也台中无不揖其酒无起谢之礼但云揖酒
而已酒最合敬以恐烦却损往往自台拜他官执事
亦误作台揖人皆笑之每赴朝序行至待漏院偃息
则有卧揖上门有马揖凡院长在厅院内御史欲往
他院必先白决罚又必先曰察院有都厅院长在本
厅诸人皆会话于都厅院亦曰(
御史初上后遇杂端上堂则举三愆九失
仪意缘是新人欲并罚出未遇杂端上堂其犯旧条并不罚)
察院南院会昌初监
察御史郑路所葺礼祭厅谓之松厅南有古松也刑
察厅谓之魇厅寝于此多魇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
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躬亲缄启故
谓之茶瓶厅吏察主院中入朝人次第名籍谓之朝
簿厅吏察之上则馆驿使馆驿使之上则监察使监
察使同僚之冠也谓之院长台中敬长三院皆有长
察院风采尤峻凡三院御史初拜未朝谢先谒院长
院长辞疾不见则不得及上矣
尚书故实台仪自大夫已下至监察通谓之五院御
史国朝践历五院者共三人为李商隐张魏公延赏
温仆射造也
李氏刊误京尹不合避御史京尹皇都专理任莫重
焉且以刑法财赋统而兼制御史之职纠缪绳本
为避嫌不可私谒三司慎守遂绝经过今代京尹逢
御史于路必避马而敬之名分既乖曷为取则且秩
五品不避御史比肩事主于理诚然则京尹委用之
权岂轻于郎官国子博士者乎汉桓典传曰行行且
止避骢马御史行者且止尚能记之岂汉制京尹避
御史偶不载于正史耶乃知前史不书是无避马之
理必以刑赋为嫌止于不相过从而已然相值于路
但以色勃而返可也
御史台记唐孝和朝左右台御史有迁南省仍内供
奉者三墨敕授者五台讥之为五墨三仍左台呼右
台为高丽僧言随汉僧赴斋不□愿唪呗但饮食受
而已讥其掌外台在京辇无所弹劾而俸禄同也
自右台授在台号为出蕃自左台授右台号为没蕃
每相遇必相嘲谑不已也
唐开元中置里行无员数或有御史里行侍御史里
行殿中里行监察里行以未为正官故台中咏之曰
柱下虽为史台中未是官何时闻必也早晚见任端
任端即侍御史任正名也
归田录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自
刘子仪为中丞始榜台中今后御史有所言不须先
白中丞杂端至今如此
挥麈前录唐高宗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
尚书省为文昌台故御史台呼为南台赵U因话录
云U又云武后朝御史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
之左台右台则宪台未曾有东台西台之称明清尝
记张|朝野佥载对天后为戏语云左台胡御史右
台御史胡是也本朝李建中为分司西京留司御史
世以西台目之李栖筠为御史大夫不乐者呼为栖
台盖斥其名也
文昌杂录通典梁御史中丞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
冠绛一人缃衣执鞭杖依行列行七人唱呼入殿
引胖两滓蝗酥辞嘁悄也殴朝故事御史中丞
□官呵引至朝堂门两朱衣吏双引入朝堂至文德
殿门止盖亦引胖比也
缃素杂记汉书朱博传云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
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
去暮来号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及观
颜氏家训乃云汉书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
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士误作乌鸢
用之余案白氏六帖与李济翁资暇集其余简编所
载及人所引用皆以为乌鸢而独家训以为不然何
哉余所未谕
石林燕语故事台官皆御史中丞知杂与翰林学士
互举其资任须中行员外郎以下太常博士以上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