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之曰晏年老气犹未衰
一日御史台奏请增监察员上曰采察内外官吏固
系监察然尔等有所闻知亦当弹劾况纠正非违台
官职也苟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顾谓晏曰豳王年
少未练朕以台事委卿当一一用意初锦州龙宫寺
辽主拨赐户民俾输税于寺岁久皆以为奴有欲诉
者害之岛中宴乃具奏在律僧不杀生况人命乎辽
以良民为二税户此不道之甚也今幸遇圣朝乞尽
释为良世宗纳其言于是获免者六百余人故同判
大睦亲府事谋衍家有民质券积其息不能偿因没
为奴屡诉有司不能直至是投匦自言事下御史台
晏捡摘案状得其情遂奏免之寻为贺宋正旦国信
副使及世宗不豫命宿禁中一时诏册皆晏为之章
宗立晏画十事以上一曰风俗奢僭宜定制度二曰
禁游手三曰宜停铸钱四曰免上户管库五曰太平
宜兴礼乐六曰量轻租税七曰减盐价八曰免监官
陪纳亏欠九曰有司尚苟且乞申明经久远图十曰
禁网差密宜尚宽大又奏乞委待制党怀英修撰张
行简更直进读陈言文字以广视听皆采纳之以年
老乞致仕改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越二年复
申前请授沁南军节度使久之致仕上念其先朝旧
人复起为昭义军节度使明昌六年归老得疾诏除
其子左司员外郎仲略为泽州刺史以便侍养承安
二年卒年七十五谥曰文简
  胡砺
按金史本传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
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
佣保处韩P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
成思致清婉P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
育之自是学业日进P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
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
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
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
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皇统初为河北西路
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
祯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祯责之砺曰公
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祯曰汝
他日为省吏当如何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祯壮
其言改容谢之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
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
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人少者犹六七十人岁
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
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
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
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再补翰林
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
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
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
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
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
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
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
惜之年五十五
  王竞
按金史本传竞字无竞彰德人警敏好学年十七以
荫补官宋宣和中太学两试合格调屯留主簿入国
朝除大宁令历宝胜盐官转河内令时岁饥盗起竞
设方略以购贼不数月尽得之夏秋之交沁水泛滥
岁发民筑堤豪民猾吏因缘为奸竞核实之减费几
半县民为之谚曰西山至河岸县官两人半盖以前
政韩希甫与竞相继治县皆有干能绛州正平令张
元亦有治绩而差不及故云然天眷元年转固安令
皇统初参政韩P荐之召权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
博士诏作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竞以行状尽其
实乃请国史刊正之时人以为法二年试馆阁竞文
居最遂为真迁尚书礼部员外郎时海陵当国政由
已出欲令百官避堂讳竞言人臣无公讳遂止萧仲
恭以太傅领三省事封王欲援辽故事亲王用紫罗
无事下礼部竞与郎中翟永固明言其非是事竟不
行海陵由是重之天德初转翰林待制迁翰林直学
士改礼部侍郎迁翰林侍讲学士改太常卿同修国
史擢礼部尚书同修国史如故大定二年春从太傅
张浩朝京师诏复为礼部尚书是岁奉迁睿宗山陵
仪注不应典礼竞削官两阶诏改创五龙车兼翰林
学七承旨修国史四年卒官竞博学能文善草隶书
工大字两都宫殿榜题皆竞所书士林推为第一云
  萧永祺
按金史本传永祺字景纯本名蒲烈少好学通契丹
大小字广宁尹耶律固奉诏译书辟置门下因尽传
其业固卒永祺率门弟子服齐衰丧固作辽史未成
永祺继之作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上之加宣
武将军除太常丞海陵为中京留守永祺特见亲礼
天德初擢左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同修国史
再迁翰林学士明年迁承旨尚书左丞耶律安礼出
守南京海陵欲以永祺代之召见内阁谕以旨意永
祺辞曰臣材识卑下不足以辱执政海陵曰今天下
无事朕方以文治卿为是优矣永祺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