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门下省疏远于是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尹
 奏徙于中书省天宝后它官兼史职者曰史馆修
 撰初入为直馆元和六年宰相裴□建议登朝官
 领史职者为修撰以官高一人判馆事未登朝官
 皆为直馆大中八年废史馆直馆二员增修撰四
 人分掌四季有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
 书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二人亭长二人
 掌固四人熟纸匠六人
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
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



武德四年改少令曰少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
 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秘书郎
 曰兰台郎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太极元
 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
 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
 匠十人笔匠六人
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
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
分判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
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从六品上
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著作郎
掌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


武德四年改著作曹曰局龙朔元年曰司文局
 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有楷书五人书令史一
 人书吏二人掌固四人
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
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
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
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
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
名号干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元宗初置翰林待诏
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
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
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
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
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
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凡充
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
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
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
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
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
按旧唐书姚传长寿二年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自永徽以后左右史虽得对仗承旨仗下
后谋议皆不预闻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
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得书乃表请仗下所言军
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
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
中宗嗣圣九年擢用举人为校书郎(
即武后天授三年是年改元如
意又改元长寿)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杜氏通典天授三年举
人无贤愚咸加擢用高者试凤阁侍郎给事中次或
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当时颇为滥杂
着于谣诵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
史□脱校书郎
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学士等员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李适传景龙二年始于
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
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
为大学士适刘宪崔郑致藏用李V岑羲刘子
元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
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
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
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除则赐细柳圈
辟疠夏宴葡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
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
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
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
臣礼法惟以文章取幸
元宗开元三年始召马怀素褚无量更日侍读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德宗建中二年夏五月庚申置待诏官三十人
按唐书德宗本纪云云
贞元十二年命宰相复书时政记月送史馆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赵退翁与贾
□卢迈为相贞元十二年正月□迈假故退翁独对
于延英德宗问曰近日起居注所记何事退翁奏曰
古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人君动止有事言随即记录
今起居之职也国朝自永徽以后起居唯得对仗承
旨仗下后谋议皆不得闻其事注记但出于己制敕
内采录更无他事所以长寿中姚知政事以为亲
承德音谋训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由得书遂请仗
下后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
月送史馆无何此事又废帝曰君举必书义存劝诫
既有时政记宰臣宜依故事为之
宪宗元和十二年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