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都事一员知事一员正七品检法一员从八品
按兵志金制都元帅必以谙班勃极烈为之恒居守
而不出
天会六年设诸路总管府
按金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天会六年诏还二
帅以镇方面诸路各设兵马都总管府州镇置节度
使沿边州则置防御使凡州府所募射粮军牢城军
每五百人为一指挥使司设使分为四都都设左右
什将及承局押官其军数若有余或不足则与近者
合置不可合者以三百人或二百人亦设指挥使若
百人则止设军使百人以上立为都不及百人止设
什将及承局管押官各一员
天会十年改都统司增置统军司
按金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天会十年改南京
路都统司为东南路都统司治东京以镇高丽后又
置统军司于大名府
海陵天德二年八月改诸司名号十二月改都元帅
府为枢密院
按金史海陵本纪八月戊申以司徒兖为太尉领三
省事都元帅如故十二月己未改都元帅府为枢密
院 按兵志天德二年八月改诸京兵马都部署司
为本路都总管府九月罢大名统军司而置统军司
于山西河南陕西三路以元帅府都监监军为使分
统天下之兵又改乌古迪烈路统军司为招讨司以
婆速路统军司为总管府三年以元帅府为枢密院
罢万户之官诏曰太祖开k因时制宜材堪统众授
之万户其次千户及谋克当时官赏未定城郭未下
设此职许以世袭乃权宜之制非经久之利今子孙
相继专揽威权其户不下数万与留守总管无异而
世权过之可罢是官若旧无千户之职者续思增置
国初时赐以国姓若为子孙者皆令复旧正隆末复
升陕西统军司为都统府(
按改元帅府为枢密院本纪为二年十二月事而志
系三年疑讹)

正隆六年始立三道都统制府及左右领军大都督
并三十二总管
按金史海陵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正隆六年海陵
南伐立三道都统制府及左右领军大都督将三十
二总管有神策神威神捷神锐神毅神翼神勇神果
神略神锋武胜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
武锐武扬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胜威捷威烈威毅
威震威略威果威勇之号
世宗大定五年罢都统府复置统军司又设两招讨
司以镇边陲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五年五月癸酉罢山东路都
统府以其军各隶总管府七月戊申罢陕西都统府
复置统军司 按兵志大定五年复罢府降为统军
司寻又设两招讨司与前凡三以镇边陲东北路者
初置乌古迪烈部后置于泰州泰和间以去边尚三
百里宗浩乃命分司于金山西北路者置于应州西
南路者置于桓州以重臣知兵者为使列城堡濠墙
戍守为永制枢密院每行兵则更为元帅府罢则复
为院
章宗泰和六年权置平南抚军诸将军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泰和六年伐宋
权设平南抚军上将军正三品至殄寇果毅都尉从
六品凡九阶曰平南抚军上将军平南寇军大将军
平南龙骧将军平南虎威将军平南荡江将军殄寇
中郎将殄寇郎将殄寇折冲都尉殄寇果毅都尉军
还罢
宣宗贞佑三年诏主帅及官军能立功者赏又于沼
河诸城置行枢密院元帅府
按金史宣宗本纪贞佑三年九月乙亥诏河北山东
等路及平凉庆阳临洮府泾秦巩德顺州经兵四
品以下职事官并以二十月为满募随处主帅及官
军义军将校有能率众复取中都者封王迁一品阶
授二品职能战却敌善诱降人取附都州县予本处
长官散官随职迁授余州县递减二等壬午以空名
宣敕付陕西宣抚司凡夏人入寇有能临阵立功者
五品以下并听迁授 按兵志贞佑三年征代州戍
兵五千从胥鼎言留代以屏平阳兴定二年选募河
南陕西弩手军二千人为一军赐号威勇及南迁河
北封九公因其名假以便宜从事沿河诸城置行枢
密院元帅府大者有便宜之号小者有从宜之名
元光 年复国初都统名号外设总领提控间称元

按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元光间时招义军
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
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
名也外又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云
 按百官志元光间招义军置总领使从五品副使
从六品训练官从八品
哀宗正大二年更总领名都尉升秩为四品
按金史哀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正大四年立都尉诸名号
按金史哀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正大四年又升
都尉为从三品有建威折冲振武荡寇果毅殄寇虎
贲鹰扬破卤之名
  元
元设大都督以统军又定都元帅元帅品秩之数
按元史百官志大都督府正二品管领左右钦察两
卫龙翊侍御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
府哈剌鲁万户府天历二年始立钦察亲军都督府
秩从二品后改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三员正二品同
知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