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发三人赴总领所选一名诸将不以为便
庆元三年诏主帅选择总领所或屯军处守臣审核
保明申枢密院
太祖干德元年夏四月禁泾原庆等州补蕃人为
边镇将
按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上御崇政殿转改诸军将校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迁补之制自殿前
侍卫马步军校每遇大礼后各以次迁谓之转员转
员至军都指挥使又迁则遥领刺史又迁为厢都指
挥使遥领团练使员溢即从上罢军职为正团练使
刺史之本任或有他州总管钤辖其老疾若过失者
为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副军头隶军头司其黜则
为外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凡军主关以军都指挥使
递迁余阙以诸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行首军
使副行首副兵马使十将递迁凡将校一军营止补
十人其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营
主其一即阙其三殿前左右班都虞候遥领剌史即
与捧日军都指挥使通以次迁捧日龙卫厢都指挥
使仍遥领团练使若员溢即为正刺史补外他如诸
军例递迁凡列校转补有司先阙是跃上下马次出
指二十步掩一目试之左右各五占数为见物武艺
弓射五斗弩一石五斗枪刀手稍练负罪不至徒
年未高或虽年高而无疾精力不耗者并取之凡诸
军转员后取殿前指挥使长入祗候填行门取东西
班长入祗候殿侍诸班直充诸班押班诸军将校者
皆亲阅前一日命入内都知或押班一人勾当御药
院内侍一人同军头引见司较定弓弩斗力标志之
凡弓弩艺等者人占其一至日引见弓弩列置殿前
命取一以射军头引见司专视喝箭以奏如喝失当
即奏改正入内都知或押班同勾当御药院内侍殿
上察视如引见司不觉举亦奏改正枪刀手竭胜负
若喝不以实并引见司失觉举并劾其罪太平兴国
九年上诣崇政殿转改诸军将校自军都指挥使以
下员僚以上皆按名籍验劳绩而升陟之凡数日而
毕内外感悦乃谓宰臣等曰朕迁转军员先取其循
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若不自谨饬则其下不畏惮
虽有一夫之勇亦何所用
真宗天禧元年以御前忠佐受将军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天禧元年十月以
御前忠佐郭丰等六人并受将军初军头司定年老
负犯者将黜之帝以其久居武列命置环卫其带遥
郡者与大将军不带遥郡者与将军
英宗治平四年有司请复武臣出节呵引之制
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治平四年御史台
言庆历中有诏详定武臣出节呵引之制节度使在
尚书下三节节度观察留后在诸行侍郎下两节观
察使在中书舍人下诸卫大将军防御团练使在大
卿监下内客省使比诸司大卿景福殿使比将作监
引进使比庶子在防御使下以上各二节诸州刺史
诸卫将军在少卿监下宣庆四方馆使比少卿宣政
昭宣合门使比司天监少监诸卫将军上皇城使以
下诸司使比郎中客省引进合门副使比员外郎枢
密都承旨在司天少监下合门使上副都承旨在合
门使下枢密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在诸司使下以上
并两人呵引当时已施行矣而皇佑编敕删去此制
请复举行
孝宗隆兴二年诏议除环卫官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洪适传适贰太常兼权
直学士院上欲除诸将环卫官诏讨论其制适具唐
及本朝沿革十一条上之且言太祖太宗朝常以处
诸将及降王之君臣自后多以皇族为之故国史以
为官存而事废陛下修饰戎备不必远取唐制祖宗
故事盖可法则今径行换授恐有减奉之患乞如阁
职兼带节度至刺史带上将军横行遥郡带大将军
正使带将军副使带中郎又以下则带左右郎将其
官府人吏令有司相度以闻
  金
太祖收国元年始置咸州军帅司及南路都统司
按金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兵志大将府治之称号
收国元年十二月始置咸州军帅司以经略辽地讨
高永昌置南路都统司且以讨张觉
天辅五年始置内外诸军都统
按金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兵志天辅五年袭辽主
始有内外诸军都统之名时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
统司后改为六部路都统司以遥辇九营为九猛安
隶焉与上京及泰州凡六处置每司统五六万人又
以渤海军为八猛安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
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然时亦称军帅为猛安而
猛安则称亲管猛安者燕山既下循辽制立枢密院
于广宁府以总汉军
太宗天会元年始置两路都统府
按金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太宗天会元年以
袭辽主所立西南都统府为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府
天会二年始置都元帅府以掌征讨之事
按金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都元帅府掌征
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伐宋始置都元帅一员
从一品左副元帅一员正二品右副元帅一员正二
品元帅左监军一员正三品元帅右监军一员正三
品左都监一员从三品右都监一员从三品经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