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便也此以天地之左右而言也 王子方曰上
 篇论阳气生于阴精此复言天有精而精气上下
 交并是阴精又生于天也
  又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
之父母


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天有八方之纪
 纲地有五行之道理其精气交通于九州八方之
 外故能为万物生长之父母又非止于上下之交
 并而已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
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言天地之体位虽有东西南北之不足而神明
 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化生万物
 神明者生五气化五行者也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
养五脏


上配天以养耳目之聪明下象地以养腰以下
 之不足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太和虽有贼
 邪而勿能居之矣此篇曰圣人曰贤人谓惟贤圣
 能法则天地逆从阴阳恬虚无精神内守可使
 益寿无有终极之时而皆归于真人也
天气通于肺


肺藏属乎干金位居至高而主周身之气故与
 天气相通此复言非惟头之上窍通乎天从腰以
 下以象地而五藏六府九窍六经皆与天地之气
 相通惟贤人能法天之纪用地之理以治身故
 害不能及也
地气通于嗌


嗌乃胃府之门主受湿浊之气以入胃故与地
 气相通太阴阳明篇曰喉主天气嗌主地气
风气通于肝


风生木木生肝外内之气相通也
雷气通于心


雷火之发声也心为火藏气相感召故与心相
 通
谷气通于脾


脾为土藏而主司转运谷气山谷之通气也故
 与脾气相通
雨气通于肾


肾为水藏雨气寒水之气也
六经为川


六经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外内环转如川
 流之不息
肠胃为海


肠胃受盛水□如海之无所不容又胃为水□
 之海而外合海水肠为受盛之官
九窍为水注之气


精气通上窍水浊出下窍
以天地为之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天地之道通吾身之阴
 阳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汗出于阴液由阳气之宣发故曰阳加于阴谓
 之汗雨乃地之阴湿亦由天气之所化施故可方
 人之汗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风出于地之隧谷阳气发于里阴以疾风名之
 者言阳气之行身有道无少逆滞者也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气暴如雷火之发气逆如阳热之胜此复言阳
 气之如风行于上下四旁无暴无逆也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人之阴阳通乎天地天有八纪地有五理为治
 不取法天地之阴阳则灾害至矣
  脉要精微论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此言四体百骸髓精筋骨亦皆由藏精之所资
 也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盖言人之气血声
 色筋骨肌肉靡不由先天始生之精后天水谷之
 液所资生而资养者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
 头为精髓神明之府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
 衰微则视深目陷也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肩背为阳胸腹为阴阳为府阴为藏心肺居于
 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为胸之府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两肾在于腰内故腰为肾之外府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筋会阳陵泉膝乃筋之会府也偻曲其身附依
 附而行也筋乃肝之合筋将惫者肝藏之精气衰
 也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
生失强则死


髓藏于骨故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髓竭于内
 也髓竭则骨将惫矣此五者得府气之强则生失
 强则府坏而藏将绝矣以上论观五藏有余不足
 六府强弱形之盛衰 杨元如曰强者六府之气
 强也府者藏之合府阳而藏阴阳外而阴内是以
 头背腰膝将惫犹藉府气之强故曰观六府之强
 弱 莫子晋曰六府之气强由五藏之有余五藏
 之不足又藉府气之盛强故曰腰者肾之府转摇
 不能肾将惫矣阴阳藏府之互相资生者也
扁鹊子午经
  主司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
南方丙丁火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