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则草木不荣盖天
 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
 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恶气不
 发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风雨不节则失其温
 和明曜之政矣白露不下则无溽蒸湿泽之濡矣
 四时失序虽茂木嘉禾而亦不能荣秀也 按岁
 运四时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湿土主
 气盖湿热之气上蒸而后清凉之露下降故曰恶
 气不发者言秋冬之令不时也风雨不节者言春
 夏之气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长夏之气不化也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
未央绝灭
 贼风数至阳气不正而太过也暴雨数起阴气不
 正而偏胜也此总结上文而言天地四时不相保
 其阴阳和平而又失其修养之道则未久而有绝
 灭之患矣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惟圣人能顺天地四时之不和而修养其神气故
 无奇暴之害夫万物有自然之生气虽遇不正之
 阴阳而不至于绝灭惟人为嗜欲所伤更逆其时
 则死圣人内修养生之道外顺不正之时与万物
 不失其自然而生气不绝也 朱济公曰此即与
 万物浮沉于生长之义此言万物之有生气后言
 万物之有根本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此论阴阳之气随时出入逆则四时所主之藏自
 病于内也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
 致肝气郁而内变矣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
 则心气虚而内洞矣太阴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
 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
 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
 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四时所主之藏气亦
 自病焉 济公曰少阳主厥阴中见之化故少阳
 不生而肝气内变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不长
 而心气内虚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
 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
 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
 从其根而培养也 杨君举问曰上节言秋冬之
 时阴主收藏此复言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阴阳之
 道有二义与曰天为阳地为阴天包乎地之外地
 居于天之中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
 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名曰
 阴中之阳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
 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 济公曰阴阳出入
 故谓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根者如树之有根本者如树之有干真者如草木
 之有性命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
 不长所谓逆其根矣逆春气则奉长者少逆夏气
 则奉收者少所谓逆其根则伐其本矣逆之则灾
 害生逆之则死是谓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
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
 言天地之阴阳四时化生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
 死如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阴
 阳顺逆之道矣然不能出于死生之数惟圣人能
 修行其道积精全神而使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愚
 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
 谓得道之圣贤也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
逆是谓内格
 上节言天地四时之阴阳有顺逆死生之道此复
 言吾身中之阴阳亦有顺逆死生之道焉盖天地
 之阴阳不外乎四时五行而吾身之阴阳亦不外
 乎五行六气是以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所谓顺之
 者阴阳相合五气相生东方肝木而生南方心火
 火生脾土土生肺金金生肾水水生肝木五藏相
 通移皆有次若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者格拒
 其五藏相生之气而反逆行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
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
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玉函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盖不使脾受逆气
 而使肝气仍复顺行于心是反逆为顺反乱为治
 也若五藏之气已乱而五藏之病已成然后治之
 是犹渴而穿井战而铸兵无济于事矣按此篇以
 天地之阴阳四时顺养吾身中之阴阳五藏盖五
 藏以应五行四时之气者也玉板论曰五藏相通
 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所谓从者
 四时五藏之气相生而顺行也逆者五藏四时之
 气相胜而逆行也
 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