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位。而阳已生。火生于南方阳位。而阴已形。故水火互根也。木生于阳方阳时。金生于阴方阴时。而阴阳无所生。故金木不互根也。
  火日外光。照影在外。金水内明。照影在内。阳施而阴受之理也。月亦受光于日而含内影。而照物亦影在外者。光盛于金水也。
  火。阳根阴。离中虚也。水。阴根阳。坎中满也。于卦象亦可见也。
  火外明而内暗。根阴也。水外暗而内明。根阳也。二物之象。亦可见也。
  圣人作八卦。以之配五行。水火纯乎气者也。而无所杂。故各以坎离一卦配。金木土有阴阳刚柔之质。故各以二卦配之。干刚金。兑柔金。震阳木。巽阴木。艮高土。坤卑土。
  邵子曰。日食月以精。月食日以形。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此见君臣之理也。
  又曰。月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则光为之食。甚矣精之不可以二也。窃料太阳乃火之精。其气亦类于人间之火也。火正当气焰之上。必有黑晕。观之灯烛可见。星家谓之虚。想即此也。受光则稍偏。受精则正对。以月正对此黑晕之中。所以食也。
  月食时辰多。天下见之。其分数皆同。日食时辰少。天下见之。其分数皆不同。由日食月以精。其所亏之分。其明全尽。所以天下皆同也。月食日以形。其亏之分。正当其下。则分数同。及侧远望之。则分数或少或多。所以天下多不同也。日之食月。虚之精大。故食时辰多。月之食日。其形小。故食时辰少。
  月食。阴抗阳而不胜。犹可言也。日食。阴掩阳而胜之。不可言也。是以春秋书日食而不书月食。诗云。此月而食。则惟其常。彼日而食。于何不臧。即取此义。
  列宿所以定经天之体。七曜所以布四时之政。
  彗孛之生。在东则西指。在西则东指。由其从日生也。此其常。又有东西偏扫者。又其变也。
  太白。史或书昼见。或书经天。盖巳时当丙位。则为经天。以其当君祸尤大也。其余方位。则止书昼见也。
  康节邵子曰。天昼夜常见。日见于昼。月见于夜而半不见。星半见而半不见。尊卑之等也。天为父。日为子。是以天左旋而日右行也。日为夫。月为妇。是以日东生而月西出也。可谓因象而及理矣。
  列星之为象也。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在野象物。各因其变而占焉。
  日月星辰。天之四象。水火土石。地之四象。康节言土石而不言木金。盖木乃土之华。金乃石之精也。是知康节皆以体数言也。
  风雨云雾雷。天之用也。吹喷嘘呵呼。人之用也。天人一理也。但有小大之差耳。
  风露能生物。亦能杀物。顺阴阳之气也。
  风。阳也。故其气清通而无形。云。阴也。故其气昏浊而可见。
  邵子推雨风雾雷而分水火土石。曰。水雨霖。火雨滴。土雨蒙。石雨雹。水风温。火风热。土风和。石风冽。水雾黑。火雾赤。土雾黄。石雾白。水雷■〈雨上j下〉。火雷。土雷连。石雷雳。
  五星在天。高则景小。低则景大。素问云然。
  雪寒在上。故高山多雪。霜寒在下。故平地多霜。
  日在地上时多。故地热而井水寒也。日在地上时少。故地寒而井水温也。
  地居天之中。地平不当天之半。地上天多。地下天少。是以日出落时见日大。近人也。日中天时见日小。远人也。
  日初出时见日大。宜当热而尚寒凉者。阴凝而阳未胜也。日中天时见日小。宜寒凉而反渐暖渐热者。阳积盛而阴巳消也。申未热逾于午者。阳尤积盛故也。
  广海冬热。由冬日南行。正当戴日之下。故热。朔北夏寒。夏日虽北行。朔地直当阴山之背处。日光斜及。故寒。由此观之。南北寒热。亦由于日也。
  日为众阳之宗。故其暖热之气。皆出乎日也。凉寒则日气之不及处尔。日渐长故暖。日极长则热矣。日渐短故凉。日极短则寒矣。暖则阳气之盛也。而极则斯热。凉则阴气之盛也。而极则斯寒。
  阴胁阳而为雹。l气也。阴凝而未尽胜阳。则为霰。正气也。是以春秋书雹而不书霰。以人事验之。沸汤以器密盛之。沈于寒泉则冰。此雹之理。雪积而日炙之。先必为后。此霰之理也。
  康节云。世有温泉而无凉火。盖阴能从阳。阳不能从阴也。此说固然。乃常理也。然北方萧山。亦有凉火也。
  山川之气。积为列星。光芒辉焕。精之盛也。精耗神竭。于是乎有陨星。
  星自天横飞而过则为流。自下复上则为奔。自上而下则为陨。
  星陨。精气竭也。川竭。水脉绝也。山崩。地脉绝也。当其所主之地则为灾。海水不潮。亦水脉绝也。
  海潮。天理之喘息也。天有昼夜。故潮有潮汐。随月进退。从其类也。
  昼长则多热。昼短则多寒。寒热进退。皆由于日也。月满则潮盛。月亏则潮衰。潮汐进退。皆由于月也。
  岭外录。江浙之潮。自有定候。钦廉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谓之小水。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