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知《六经》之精粹也。惟《尚书》中多有可疑者,而《论语》後五篇亦间有之。私怪其故,覆加检阅,则《尚书》中可疑者皆在二十五篇之内,而三十三篇皆无之,始知齐、梁《古文》之伪;而《论语》终莫解其由。最後考《论语》源流,始知今所传者乃汉张禹汇合更定之本,而非汉初诸儒所传之旧本也。至於《礼记》,原非圣人之经,乃唐孔颖达强以经目之,前人固多言之,余幼即饫闻之,更无足异者矣。由是言之,古人之书高下真伪本不难辨,但人先有成见者多耳。昔有显官之任,遇陆羽於江浒,邀共品茶,使仆以十馀盎渡江往取潭水。归舟遇风,盎水半倾,乃取江水代之。既至,羽扬而视之,但云“非是”。过半,乃云:“此潭水矣。”显官诘仆,仆以实告。苏子瞻使人买金华猪,中途而逸,以他猪代之。及宴客,莫不称美者。既知非金华猪,始相视而笑。此无他,子瞻座上之客皆有成见在心,而羽无成见故耳。余生平不好有成见,於书则就书论之,於事则就事论之,於文则就文论之,皆我人之见存。惜乎今之读书者皆子瞻座上客,果有识古书之真伪,如陆羽之辨水者,必不以余言为谬也。
  ○考古提要二卷
  《考信录》何以有《提要》也?所以自明作《考信录》之故也。薛敬轩先生云:“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此不过因世之学者心无实得,而但剿袭先儒道学陈言以为明道,以炫世而取名,故为是言以警之耳。朱子以後,岂无一二可言者乎!朱子以《书传》属蔡沈,以《丧》、《祭》二礼属黄唬至於《春秋经传》,绝无论著,是朱子亦尚有未及为者。《鸱巍罚《诗传》沿用《伪传》旧说,及与蔡沈书,始改以从郑,是朱子亦尚有未及正者。况自近世以来,才後之士喜尚新奇,多据前人注疏,强词夺理以驳朱子,是朱子亦尚有待後人之羽翼者。苟有所见,岂容默而不言。故先之以《提要》,以见茹之而不能茹者,良有所不得已,阅者当有以谅其苦心也。
  ○补上古考信录二卷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伪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孔子睹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後之儒者皆尊其说;余独以为不然。夫古帝王之书果传於後,孔子得之,当何如而表章之,其肯无故而删之乎!《论语》屡称尧、舜,无一言及於黄、炎者,孟子溯道统,亦始於尧、舜,然则尧、舜以前之无书也明矣。《周官》一书,所载制度皆与经传不合,而文亦多排比,显为战国以後所作,先儒固多疑之,不足据也。《春秋传》云:“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杜氏注云:“皆古书名。”悉不言为何人所作。使此序果出於安国,杜氏岂容不见。而林氏尧叟乃取《伪序》之文以释《左传》,甚矣宋儒之不能阙疑也!《虞书》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又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是知尧、舜之世已有五典之名;盖即五伦之义,书之策以教民,所谓“敬敷五教”者也。不得舍《经》所有之五典,而别求五典以实之也。典籍之兴,必有其渐。仓颉始制文字;至於大挠,然後作甲子以纪日;至於羲、和,然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以纪年:必无甫有文字即有史官之理。以情度之,亦当至唐、虞以降然後有史书也。自《易》、《春秋》传始颇言羲、农、黄帝时事,盖皆得之传闻,或後人所追记。然但因事及之,未尝盛有所铺张也。及《国语》、《大戴记》,遂以铺张上古为事,因缘附会,舛驳不可胜纪。加以杨、墨之徒欲绌唐、虞、三代之治,藉其荒远无征,乃妄造名号,伪撰事迹,以申其邪说;而阴阳神仙之徒亦因以⒅。由是司马氏作《史记》,遂⑹检痘频邸H挥唐纳酒洳谎叛闭撸亦未敢上溯於羲、农也。逮谯周《古史考》,皇甫谧《帝王世纪》,所采益杂,又推而上之,及於燧人、包羲。至《河图》、《三五历》、《外纪》、《皇王大纪》以降,且有始於天皇氏、盘古氏者矣。於是邪说讠皮词杂陈混列,世代族系紊乱庞杂,不可复问,而唐、虞、三代之事亦遂为其所淆。窃谓谈上古者,惟《易》、《春秋》传为近古,而其事理亦为近正;以此证百家之谬,或亦有不可废者。故余杂取《易》、《春秋》传文,以补上古之事。司马氏曰:“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是余之志也夫!
  右前录四卷
  ○《唐虞考信录》四卷
  《考信录》何以始於唐、虞也?遵《尚书》之义也。《尚书》何以始於唐、虞也?天下始平於唐、虞故也。盖上古之世,虽有包羲、神农、黄帝诸圣人相继而作,然草昧之初,洪荒之日,创始者难为力,故天下犹未平。至尧,在位百年,又得舜以继之,禹、皋、陶、稷、契诸大臣共襄盛治,然後大害尽除,大利尽兴,制度体乐可以垂诸万世。由是炙其德,沐其仁者,作为《典谟》等篇以纪其实,而史於是乎始。其後禹、汤、文、武迭起,拨乱安民,制作益详,典籍益广,然亦莫不由是而推衍之。是以孔子祖述尧、舜,孟子叙道统亦始於尧、舜。然则尧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