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故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无他事也。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既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G碍,无所恐怖,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


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全集》736-753。校对参《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新史学
(1902年)

中国之旧史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虽然,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今请举中国史学之派别,表示之而略论之。

史学
第一 正史
(甲)官书所谓二十四史是也。
(乙)别史如华峤《后汉书》、习凿齿《蜀汉春秋》、《十六国春秋》、《华阳国志》、《元秘史》等,其实皆正史体也。
第二 编年
《资治通鉴》等是也。
第三 纪事本末
(甲)通体如《通鉴纪事本末》、《绎史》等是也。
(乙)别体如平定某某方略、《三案始末》等是也。
第四 政书
(甲)通体如《通典》、《文献通考》等是也
(乙)别体如《唐开元礼》、《大清会典》、《大清通礼》等是也。
(丙)小纪如《汉官仪》等是也。
第五 杂史
(甲)综记如《国语》、《战国策》等是也。
(乙)琐记如《世说新语》、《唐代丛书》、《明季稗史》等是也。
(丙)诏令奏议 四库另列一门,其实杂史尔。
第六 传记
(甲)通体如《满汉名臣传》、《国朝先正事略》等是也。
(乙)别体如某帝实录、某人年谱等是也
第七 地志
(甲)通体如各省通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是也。
(乙)别体如纪行等书是也。
第八 学史如《明儒学案》、《国朝汉学师承记》等是也。
第九 史学
(甲)理论如《史通》、《文史通义》等是也。
(乙)事论如《历代史论》、《读通鉴论》等是也
(丙)杂论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是也。
第十 附庸
(甲)外史如《西域图考》、《职方外纪》等是也。
(乙)考据如《禹贡图考》等是也。
(丙)注释如裴松之《三国志注》等是也。

都为十种二十二类。

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吾党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其言似稍过当,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其实际固不诬也。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虽以司马温公之贤,其作《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其论语无一非忠告君主者)。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敝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于是乎有所谓正统闰统之争论,有所谓鼎革前后之笔法。如欧阳之《新五代史》、朱子之《通鉴纲目》等,今日盗贼,明日圣神;甲也天命,乙也僭逆。正如群蛆啄矢,争其甘苦;狙公赋茅,辨其四三,自欺欺人,莫此为甚!吾中国国家思想,至今不能兴起者,数千年之史家,岂能辞其咎耶?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虽泰西良史,亦岂能不置重于人物哉?虽然,善为史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不闻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