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而难思。愚于无味而得味,难思而能思,所以三径就荒,絶来宾之迎送;九阳奋发,不驾言而出逰,恬然块居,怡然自适。
  
  世间之法,顺理而动,鲜不成,逆理而动,鲜不败。出世之法,顺理而动则符会,逆理而动则违碍。此直言大槩尔。凡诸委细,智者详而行之。
  
  昔孔墨车不停轨、驾不俟旦,力行化导,不求名利,为立名教。今老先生手不释卷,笔不停缀,多所采述,亦不求荣利,为明心法,自用自知,有如此者。
  
  人或气之逆滞服名药以攻之有时觉药力之胜其气消融而和畅也人或情之欎结原至理以发之有时觉理道之胜其情开释而恬愉也学人渐修之法固当如是
  
  夫陆行縁崖谷,同途者视险易,而醉不如醒;水行冒风波,同舟者共安危,而醒不如醉。智人处世也,外释利,内忘忧,当思此法。醉坠者身不伤,比夫専气致柔,此则为假也;病忘者心不乱,比夫坐忘遗照,此亦为假也。假犹若是,而况真乎?
  
  《文中子》有言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又曰:“通其变天下无弊法矣,执其方天下无善教矣。”愚以为通其变者,周万物之大智也;执其方者,守一隅之小智也。故先生以通字为名,愚知其才与智、名与迹咸相应也。
  
  《文中子》中说云:子读《无鬼论》,乃曰“未能知人焉知鬼”?愚详此言,有以见此书叶得中之说,不以无鬼为然者恐违。《系辞》有云:“知鬼神之情状”,且必知晋阮瞻着论而亲经鬼,证其论不胜,若执以为无,是令人入断灭之见,又不言有者,恐渉《论语》语怪之事,令人起幻惑之心。此颇与孔圣意同。先生儒宗之宏达者,后人发言肆意,岂能出先生之域?
  
  愚有所得,甞试陈之。老子云:“知足不辱”,荘子云“佚我以老”,言念克谐式符乆祷,日省已往之非,驯致未来之道,自天授之永以为寳。
  
  鋭智钩深以穷理,渐见理多而有余,冺相归真以尽性,未到性空而无余,若到性空,其道成矣。
  
  事有二如意,人多愿外如意,罕有愿内如意,此理可以智取,不可以言及。
  
  究观万化不测者,灵灵而,形形而,情情而,声声而,名觉而,唯识者混而为一觉,而唯智者莫之与京,至凝至融,其道大成。
  
  愚今于儒书经史中两处,各取四字一句以为精修胜进之法。《周易》文字中取“闲邪存诚”四字,《后汉书》文字中取“清心释累”四字,依言入理,可以足用矣。智者详之可也。
  
  或问愚曰:“先生深居不出,何以自娱?”愚对曰:“甞闻逸士隐身止依蜗舍,髙僧送客不过虎溪。驾言冩忧,愚无此意。”
  
  古今名贤多好读老荘之书,愚知大意以其于无为无事之中,有至美至乐之理也。
  
  愚于三教,自得三全。三全之说,儒教夲法务在言行相合,以全其名;道教夲法务在神气相合,以全其形;释教夲法务在理性相合,以全其灵。大率如此,无烦具陈。
  
  蜀丞相诸葛亮与李丰书云:“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余今采而书之,以为法言。
  
  愚有二好,非因外奨,好济其困苦而不求福报,好遵乎善道而不求人知。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愚因言见意,虽圣人矫激太过,而善利之心极于深切,人能不耽耳目之娱,不纵口腹之美,勿问有得,决定无失。
  
  天时、人伦、形器,此三者,愚观其势数,皆于四也定矣。天时,则春夏秋冬;人伦,则婴壮耄终;形器,则成住壊空。此三者之好乃琐琐者也,若于其中有一枉用智力,保无变衰,愚不信也。
  
  上智之士,有如刷燕秣楚之神骏,指郑麾晋之利刃,以此骏利,学出世法,何所不可?
  
  愚有二大顺:外顺世间法,无所碍,内顺出世间法,无所违。内外无违碍,强人大自在。
  
  古徳有云:妄执有为之法,名为邪见,若遂落于空,亦名邪见。唯不有不空之理,湏是自然明了而符契之,不可以茟舌缕陈也。于事得自在,故曰“无可无不可”,于道得自在,故曰“无为无不为”,何必多言?率由深智。
  
  身从造化而有不可尽如意,事从因縁而亦有不可尽如意,遇乐贪乐,遂荒于乐;遇苦患苦,重増于苦。观照裁处,名具足智。
  
  一气暂聚,万縁皆空,身与事何所有哉?此智断之道也。深入实相,安住妙境,志与行不可无之,此力致之法也。非此二者,愚将畴依?
  
  愚谓:耀其心者致其昏,冥其心者存其明。明极见妙境,昏极落诸趣,必然之理也。学道之人,其智明了,其行真正,其断果决,其志坚乆,相资而进,何往不到?
  
  气质有衰,物数之常也。灵明不昧,天真之夲也。知常达夲,始可与言道已矣。
  
  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