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易显为明。《旧史》俱改从本号,惟此志及《职官、刑法志》,三见明庆字。《柳]传》亦有“明庆三年”之文。
  
  《旧唐书太宗诸子曹王明传》:“永崇中,坐与庶人贤通谋,降封零陵王。”永崇即永隆,史臣避玄宗讳追改。
  
  《新唐书兵志》:“玄宗以万骑平韦氏,改为左右龙武军,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唐元即唐隆,温王年号也,史避玄宗讳改。《崔日用传》云:“唐元之际,日用实赞大谋。”亦唐隆改。
  
  宋人书贞观年号为真观,或为正观,书贞元为正元,避仁宗嫌名改。
  
  辽天庆二年《释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记》,叙重熙十五年铸铁塔事,以重熙为重和。《老学庵笔记》一云:“政和末议改元,王黼拟用重和,既下诏矣,范致虚间白上曰:‘此契丹号也。’故未几复改宣和。然契丹年名,实曰重熙,后避天祚嫌名,追谓重熙曰重和。”乃知改熙为和,实以避讳故。
  
  亦有改前朝年号以故犯其讳者,元泰定五年《赠宁海州知州王庆墓表》文云:“父生于扩庆庚申,妣生于扩庆丙辰。”丙辰,宋庆元二年,庚申,庆元六年。元时江浙行省有庆元路,未尝更名,何独于宋之年号而更之?此盖直斥宋宁宗名,而配以年号上一字也。
  
  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后汉书刘表传》:“初表之结袁绍也,侍中从事邓义谏不听,义以疾退,终表世不仕,操以为侍中。”侍中从事,当作治中从事,章怀避唐讳,改治为持,校书者不达其旨,适其下有侍中之文,遂妄易持为侍。
  
  《通鉴晋哀帝纪》,兴宁元年,司马纶骞注:“纶姓也。《姓谱》曰:《魏志》孙文端臣纶直。”《魏志》无纶直事,纶直事见《晋书宣帝纪》:“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将军纶直等苦谏,文懿皆杀之。”文懿即公孙渊,唐人避讳称其字,后人遂误懿为端,又将公孙复姓讹为单姓。
  
  《南史隐逸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上渊字亦当为深,后人回改。《宋书》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甚显白。《南史》原文必与《宋书》同,但避讳改渊为深耳。后人校《南史》者不察,遂传写颠倒如此。
  
  《宋史艺文志》易类,史文徽《易口诀义》六卷。《崇文总目》云“河南史证撰”;晁公武云“唐史证撰”;陈振孙云“避讳作证字”。则此志“徽”字当为“徵”之讹,徵为宋仁宗嫌名,因避讳改字而致误。
  
  《崇文总目》总集类,有《正元制敕书奏》一卷,本作贞元,避宋仁宗嫌名作正,《通志艺文略》乃误作王元。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诗小雅》:“无将大车,o自尘兮;无思百忧,o自O兮。”O本作,与尘为韵。唐人避讳,缺笔为氏,遂误为O。《小雅白华篇》:“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O兮。”此O字正从氏,与卑为韵。字缺笔,则与O字混。
  
  《续汉郡国志》,敦煌郡有拼泉。拼泉即渊泉,因避唐讳Y字,缺笔作,遂讹为拼。
  
  《旧唐书穆宗纪》:“元和十五年,恒王房子孙改为E王房。”恒王当是恒山愍王,E王即愍王之讹,因避讳,民旁改氏而误E。
  
  《新唐书后妃则天皇后传》:“前锋左豹韬果毅成三朗,为唐之奇所杀。”
  三朗幽州人,赠左监门将军,谥曰勇。《旧史》入《忠义传》,作成三郎。盖宋人避讳缺笔,书朗为,遂讹为郎。
  
  两《唐书姚班传》称:班曾祖察,撰《汉书训纂》,班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旧义。《汉书绍训》,《旧唐志》不载,《新唐志》作姚E撰。E或作庭,宋初避讳缺末笔作,后遂讹为班。据《旧书姚思廉传》:“思廉子处平,处平子q、E,别有传。”班传即E传也。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说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竹汀先生曰: “氐与民,音义俱别,依许例,当重出e,云或作e,民声。今附于昏下,疑非许氏本文。戴侗《六书故》云:‘唐本《说文》从民省,徐本从氐省。晃说之曰:因唐讳民,改为氏也。’然则《说文》元是e字,从日民声,唐本以避讳减一笔,故云从民省。徐氏误认为氐省,氐下之训,亦徐所附益,又不敢辄增e字,仍附民声于下,其非许元文,信矣。《汉隶字原》,e皆从民,亦从e。
  
  民者冥也,与日冥之训相协。谓从氐省者,浅人穿凿傅会之说耳。”【乃和案:钱说见《十驾斋养新余录》上。】唐人作《五经文字》,其愍字下注云:缘庙讳偏旁准式省从氏,凡E昏之类皆从氏。然段玉裁《说文》昏字注,则反对是说。
  
  《梁书沈约传》:“贵则景魏萧曹。”景魏谓丙吉、魏相也。《许懋传》:“汤不应传外景至纣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