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矣。相從奔竟者。急於修敬也。上下相遵者。上行下斆也。又可上或失於敬。亦當取法於下。故曰相遵。
  第三注。上二句敘時機。下六句敘立教。二句總標。四句分釋。時機中。言澆淳者。諸說不同。通而言之。五濁惡世。皆屬澆漓。何淳之有。就別而辨。則前機當淳和之遵者則利。稟澆滓之氣者則鈍。鈍者令修事福。教以淨土繫心。利者俾體道源。不離當處開悟。有謂釋迦居忍土。人壽百歲為澆。望前佛四方。六萬等為淳。有謂祖師當像法之末為澆。已前正法為淳。然教通餘論。各有指歸。今謂如來觀滅後。時淳則機情利故。令自悟心源。可修理觀。時澆則機情鈍故。指淨方歸佛。以事引心。雖立教在於佛世。實乃意存滅後。二業即事理也。
  第四中。心謂行心。事指六塵。乘猶因也。謂因此行心。行於六塵之境。於塵起染為罪。於塵離著為道。下篇注云。識心顛倒。三毒常纏。亦可比知也。課錄也。
  第五注中以真俗為緣。而立斯名教。故曰也。雙筌。筌取魚之具。指欲見月。見月指忘。豈獨指忘。月亦應遣。故曰雙筌也。
  第六注中。云多封性習者。如今世中。一有般學大乘語人。封著性理。排斥事用。斯皆不識分量。文過飾非。不知己是何位人也。若能事理並運。大小融通。則無偏計矣。
  第七注中。上四句正釋篇名。立法撿心。翻釋上句。分時策行。翻釋次句。下四句引儒典勸修。尚書第二十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第八注中。心道冥昧。託形顯彰。故形恭則心敬。形慠則心欺。上四句準教立儀。以顯心敬。下四句附儒辨道。不亂外儀也。容止。出孝經。彼云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若下六字。出曲禮。彼云儼若思。安定詞。儼即容止可觀。相就成文也。手足無措。出論語。彼云刑罸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是也。
  第九中言功用。即下正文中。十種見佛善根也。言感通者。下正文云顯跡。即是感通也。十種之後。廣引經文。以顯感通之跡矣。注中業假行成一句。躡前第七中分時策行等文也。功由心顯等三句。正顯今篇功用感通也。此由下。敘引經律因緣果報之意也。想見約惑說。即三惑未除也。善惡約行說。即三性互起也第十中。聽言觀行者。以論語中因宰予晝寢。孔子責之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此中借語敘懷。不可以文害意也。立修例即裎器。清心路即陳迹也。

  ○釋敬本教興篇

  初解篇名中。儒教務修。以孝為本。釋門歸敬。以信為宗。苟不預明。餘篇難顯。故立此法。以冠其初。所言敬本者。敬恭也。肅也。能敬在於行人。所敬在於三寶。本之一字屬信也。當知敬以信為本也。教興者。通而言之。一代時教。並有興致。別就今文。唯在歸豈。三寶也。篇者。戒疏云。篇類均等。與諸章品。義齊一也。論語疏云。篇者積章而成篇。篇徧也。言其出情鋪事明而徧者也。第次也。漢書注云。有甲乙次第也。僧傳云。第者為居。一者為始。此既居先。故稱第一。下篇所釋。意與此同。注中興之一字。即教興也。餘文明信為敬本矣。
  依篇釋初科。上二句。通明出世本意。故下引論證成。初中。言序者敘也。爾雅云。舒業順敘緒也。景純云。四者又為端緒也。法王指佛。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利見者。出世他物也。羯磨序云。大雄御宇。其義一也。利見出周易乾卦。彼云。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輔嗣注云。出潛離隱曰見。龍處於地上曰在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注曰。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若據小教。以世尊道果既圓。機緣已熟。乘白象瑞。降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踰城苦行。功德頓成。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神通應變。出沒自在。群生利見。不亦宜乎。若約大乘。始終無變。靜見者。出世之心也。見者。身邊等五。及六十二見。乃凡夫外道之所計著也。靜者。滅除之謂也。論即中論。出觀邪見品。偈云。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次偈云。瞿曇大聖主。怜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智論亦云。斷如是諸見。生種種智門。
  教意中。初科上二句明眾生著見彌久靜斷卒難矣。言習熏者。大師云。良由無始妄業熏積。識種尤深。楞伽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虗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等。事下明立法開導顯化成功。上二句。推敬以信為本。下二句。乃附眾生妄情。約歸敬之相。成教化之功。若然則假茲歸敬。善習熏積。使旋本淨。無復諸見。不亦利乎。
  次科。顯二寶中。初四句明佛寶。下二句明法寶。初中上二句能敬盡情。言肝膽塗地者。對佛盡驚情之心也。漢書云劉項分爭。使人肝膽塗地流離中野。又云披心腹墯肝膽。今借彼語也。形骸摧折者。於己身無顧情之念。可謂歸命於佛矣。
  下二句所敬尊大。法苑引經。明釋迦因地。說偈讚弗沙佛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所言宇宙。郭象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天屬乃父也。
  注中。初謂父母恩淺。佛下明世尊恩深。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