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矣。或可語解。言世福者。如凡夫持五八戒。布施行仁。外道坐禪習定。雖權力能不達無我。終為世福。如鬱頭藍等。故下四句對辨得失。身子即舍利弗母好身才是身之子。故云身子。或云鶖子。以母目如鶖鷺故。言不思者。如智論第十四云。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薩道。欲度布施河。時有乞人。求乞其眼。舍利弗言。此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并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瞋之嫌臭。唾而投地。便以脚踏。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脚踏。何惡之其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度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等。難陀名難陀女。此云歡喜。言整慮拔神者。賢愚第十卷卷云。佛在舍衛有女名難陀。乞丐自活。見諸國王人民。供養佛僧。自心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遇福田。無有種子。便行乞丐。以作微供。唯得一錢。持詣油家。具語所懷。油主憐慜。增倍與油。得已難喜。足作一燈。奉上世尊。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燈。除滅一切眾生垢暗。作是誓已。禮佛而去。乃至竟夜。諸燈盡滅。唯此獨然。是時目連次當直日。欲取滅之。即舉手扇。復以衣扇。燈明不損。佛語目連。今此燈者。非汝聲聞之所傾動。正使四大海水。以用灌之。毗嵐風吹之。亦不能滅。此是發大心人所施。佛說是已。難陀女復來。頭面作禮。佛即授記未來世過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十號具足。是知身子違大之失。難陀順理之得也。
  二緣理中。問曰。理有大小。教有偏圓。今此緣理。為大為小耶。答據下引證。則依多論以明斷證。乃小乘理也。及至下文釋寶合喻。云三乘歸仰。則知。大師借小乘之語。正意在於大乘也。緣謂心緣。理即性理。謂依三學之言。稱前一體修顯。故曰緣理。又在迷謂之識。即一體也。悟故乃稱理爾。
  明佛寶正出體中。初科分二。初三句指理體。且下分染淨。初中上二句釋名。次一句指體。望前一體。故云還是。
  分染淨中。初明染。妄起無端曰無始。慧發妄除曰有終。但下二句說未終所以。今下顯淨由戒定慧。除去惑業。顯本天真常住平等。何者為始。何者為終。緣理光顯。自然性淨。言纏結者。結即九結十使也。為結所纏。無由擺脫。故曰纏結。
  分相中三。初釋名。就理立法。隨境顯相。故有五分之名矣。
  二謂下解開五相。初列相。前下七句顯從因立前三。後下十句。釋從果立後二。文出佛地論。正云前三是因後二是果。前三有學法。後二無學法。由慧能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等。定慧準此者。如云由定護助等。後以字誤寫。本作此字。故知智慧由心起。曰解脫。反照於自心。曰知見。
  三唯下結顯。三乘所證。雖漸頓徧圓有異。五法次第。從因至果。則大小不殊。此與外教對顯。欲明佛法高妙。非天仙世人立教可比也。
  引證中。正引佛寶。餘二兼之。論即多論。言一切智五分法身者。正云一切智無學功德。彼以小乘斷證。佛僧不異故。若據大乘。則云道種智一切種智。法中。彼云斷欲無欲滅諦涅槃。有云滅理涅槃。理即諦理審實不虗故。僧中賢聖學無學功德者。學對上賢。無對上聖。功德即賢聖所證。以理體一故。僧即是法。法即是僧。自即自己。他乃他人。盡處即苦集道。三諦所無之處也。若初果人受歸。即自他盡處。下凡所受。俱是他身所盡之處也。經即金剛般若經。轉證盡處。即無為無漏也。
  解名義中。初科言常住者。以不生不滅故。世法不陵慢者。以理體無為無漏故。問如來已證五分法身。為何八十唱滅。亦有所壞者。答如化相中說。所以稱寶者。戒疏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持達。可重名寶。寶性論喻分六義。備如疏引。
  次科中。上二句舉喻。次四句類顯。下一句結示。
  功答初科中。邪能害正。正能翻邪。若欲發無作功勳。不得雜事邪黨。
  次科引文中。經即涅槃清信士者。經文正作優婆塞。妄字經作更字。
  簡天中初一句徵其歸佛不歸天也。以佛未出。唯天為尊故。此徵之。以下三句明歸三寶。言真則簡偽。言常住則簡生滅。以天帝生滅非真故。若約邪正以分。則釋迦為正真。調達為邪偽。若四種三寶自簡。則理寶為真。餘三皆妄。以有壞滅不常故。一體雖常。在迷非淨。如雜血乳。其義可知。性相常住者。性與理體一也。相即事分三種皆不可壞。故云常住。自下六句。簡餘人天。身心苦惱等者。如增一阿含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見(一衣染塵垢。二花鬘萎顇。三兩腋汗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當生猪中。憂愁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受三歸。即時如教便免生猪。佛說偈言。諸有歸依佛。不墜三惡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三自歸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無學果。又如法句經云。昔有天帝。自知命經生於驢中。愁憂不已。云救危者。唯佛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