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亦自分故。以斯等意。是故分之。若依賢首大師。統收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一乘頓教。五圓教。已上諸家。雖判教不同。並依經論分辨。意歸一體之理也。鏡者曉也。明也。
  辨性相中。初科上句結前。下句生後。次科彰益中。上六句指由緣中所說。修性因果。三戒三佛等。圓解圓修。欲使行者。因此言說。而心花開發。猶若燈明。然後詮一體三寶性相。使其行者。心無所着。故下結略。云捨筏可也。筏般筏也。又編木曰排。編竹曰筏。乃渡江河之具爾。金剛般若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也。又可。上四句敘其來意。下四句顯其要旨爾。
  正顯性相中。初科言知性本淨名佛者。由能自覺故也。且心之為物。妙不可思。卓然獨立。諸佛得此心曰菩提。且未甞謂淨。眾生迷此心曰生死。亦未甞有穢。然於無所覺中。而忽然有覺。強號為佛。佛既如是。法僧亦然。三寶一體。亦強分三。但知。無染為法。無壅為僧。可也。今下通示三寶。或可。別顯正覺。然覺性常住。群生沉迷。故言不覺。因教解悟。故名始覺。所解未圓。名等覺。究竟真常。名妙覺。說有次第。理無次第。然性體圓融。無施不克。修性不二。生佛一如。一切諸法。全心發現。可謂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涅槃。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非內非外。不異不一。是謂一性妙體不可思議。學者思者。說者行者。誠能達此。則一體三寶。豈遠乎哉。此之一法。人多不信。自沉己靈。如高僧傳云。順璟浪耶人。常覽華嚴經。見始從發心便已成佛。乃生謗毀。當啟手足。時扶掖下地地便徐裂。璟身俄墜。生陷地獄。至今有坑。號順璟捺落迦也。真行道者。當信己靈。不須外覓矣。
  結勸中。初四句教令勤修。俗下引俗勵道。初中上二句使依教修練。下二句俾無縱怠情。俗云者。尚書中誠時君也。彼注云。聖人無念善。則為狂人。狂人能念善。則為聖人。言桀紂實非狂愚。以不念善故滅已。古人云。堯舜諤諤而昌。桀紂唯唯而壬。是也。
  問答躡難中。此問因前心本淨。悟解無邪名佛。故假設之。初二句責其無憑。次二句言下凡未能發智。後二句指其狂妄。初言卿者。猶今人稱賢古無制約。例皆呼之。如漢孟喜父。時人以孟卿呼之。彌天誡眾亦曰卿等。後代帝王。專其稱下。無敢僭用矣。念念識心者。識謂妄識悟之成性。迷故稱識。以善惡俱包故也。言非智者。非出世聖智也。一舉騰九萬。出莊子。彼云。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意謂凡夫不可即時成佛也。
  正答中二。初正答來問。二是知下勸開發解行。初中前二句以心道對論。為山下法譬合辨。故萬下將世事與劫數校量。初中以佛法太高。實難窮盡。次句謂心實易求。但無自見之明。故多惑爾。先德有言。太近至易。無如自心。出死入生。了不知覺。次二句中。為山基一實者。箸取土籠也。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誠人不可中道而廢矣。此譬喻也。為佛起初念者。言其始也。三劫之功。言其終也。念念不停。乃可及爾。故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無所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方。此法說也。
  校量中。言初步者。伯陽。云千里之行。始於發足。合抱之本。始於毫末。今言萬里。乃趣舉爾三劫。即三阿僧祇劫。此翻無數時分。所言三者。且據釋迦修菩薩道。從古釋迦至毗婆尸。值七萬五千佛。名第一阿僧祇。從婆尸至然燈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從然燈至尸棄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故總言三劫也。
  次開解行中。此約法華開示悟入為言。常步此心者。即一體三寶也。開示即如來開顯。悟入即前機獲益也。不外來誠內起。互其言爾。若能了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即知心外無法。百慮咸歸能禮所禮。但自心生。故南嶽云。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不真。當知此心唯聖究盡。凡夫若覺。即是聖人。雖然如是論不云乎。智度大海。唯佛窮底也。
  引證中。經即觀無量壽佛經具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等。智者大師云。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者。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眾生心想中。如似白日舛天。影現百川。又云。得此觀佛三昧。解入想應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終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也。此證前心性本淨悟解無邪名佛矣。
  結勸中。前四句以克明心性。念念不已。必至成就。言斂念者。遵奉開示也。清淨者。悟入有歸也。志下四句暗排凡外。不從正道。忘己他覓。背道求福也。甫猶言豈也。以外求之徒。豈可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