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虗妄。迴向真實。故受淨戒。誓志堅持。即是求佛菩提。發足之始。此名上品勝心。決定感發上品戒也。故華嚴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又律偈云。如是諸佛子。勤求禁戒本。終不面邪流。沒溺生死海。斯明證也。

  第五.明用心承仰

  (心境相應。納體正要)。
  未至壇上。於佛像前。如上發心。及至登壇。倍生欣慶。不知宿何善本。遇此勝緣。心想于師同十方佛。我今此身。因他得度。清淨戒法。從他得受。法身慧命。假他得成。正羯磨時冥心運想。徧緣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廣故。心亦隨徧。念念現前。不得浮散。當想己身總虗空界。容受法界塵沙戒法。當此之際深須用意。莫緣他事。差之毫微。則徒染法流。一生虗喪。可不慎哉。

  第六.問重難輕遮

  (律鈔云。應沙彌時。教令列名。顯數識相誦之。若不明識。受戒不成)。
  第一.汝不犯邊罪否(答云。無。謂曾受佛戒已。犯於四重。即是佛海邊收之人。從喻為名)。第二.汝不白衣時汙淨戒比丘尼否(答。無)。第三.汝不白衣.沙彌時。盜聽他說戒.羯磨。詐作比丘否(答。無。謂白衣.沙彌時。盜聽大僧說戒.羯磨法也)。第四.汝非曾作外道。來投受戒後還作外道。今復來否(答。無。謂先捨外道來受佛戒後。復歸邪。令重來受也)。第五.汝非五種黃門否(答。無。一天生。二揵作。即刀去陰根者。三因見他婬。妬心婬起。四忽然變作。五半月能婬。半月不能婬)。第六.汝非殺父否(答。無。次至第十。即五逆也)。第七.汝非殺母否(答。無)。第八.汝非殺阿羅漢否(答。無)。第九.汝非破僧否(答。無。謂立邪三寶。破佛正法。令僧異見。不得道益)。第十.汝非惡心出佛身血否(答。無。上二難。佛世則有。末代所無)。第十一.汝非天子.阿修羅子。名為非人。變為人形。而來受戒否(答。無)。第十二.汝非諸龍畜等能變化者。變為人形。而來受戒否(答。無)。第十三.汝今身中不帶佩男女二形否(答。無。謂身挾二根。僧尼不攝故)。
  上是十三難。次問十六遮(衣鉢.父母各二。并五病。成十六。今合為十)。
  汝今名誰(稱己名云。某甲)。和尚名誰(稱壇上和尚兩字名云。某甲)。年滿二十否(答云。已滿)。衣鉢具足否(答云。具足)。父母聽汝否(父母存。則答云。聽。父母亡。則答云。無父母)。汝不負債否(答。無。準鈔縱有。亦不遮受)。汝非他賤人。佛不許度。不是奴否(答。無)。汝非官人否(答。無)。汝是丈夫否(答云。是。謂年二十。能耐寒.熱.飢.渴.風.雨.毒蟲.能忍惡言.能一食.持戒等。是丈夫相)。丈夫有如是病。一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五顛狂。汝無如此諸病否(答。無。鈔云。上四應得。狂中若全不覺好惡。不得)。
  近見新受戒人。下壇已後多不誦戒。既迷戒相。遂多毀犯。若準諸律。五夏不誦。盡形不離依止。五百問云。十夏不誦。飲水食飯.坐臥床席。日日犯盜。故知為僧不可不誦。縱無音曲。但須直誦。縱不陞座。亦常受持。佛言。我不滅度。半月一來。又云。若我在世。無異此也。願遵聖制。無怠奉持。

  建明州開元寺戒壇誓文

  釋迦遺法。比丘(元照)恭於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宋國明州開元寺。建築戒壇。敬造護法神王。立於壇上。我聞神王有大弘誓。於末法中。護持塔像。住持佛法。利樂群生。我今建此壇場。直欲報答佛恩。令戒律興隆.三寶住世。仰願同軫威神。常來擁護。若有毀戒作惡之人。為求名利。妄居師首。秉實聖法。誤彼來蒙。即請驅逐令退。勿使登壇。或將腥酒觸汙此處。即時誅罸令知畏敬。將有水.火.風.劫盜等難。願同力捍護。不令毀壞。且使此壇在世久固。令無量人登上受戒。發大道心。行菩提行。展轉授受。佛種不斷。盡未來際興佛事。
  紹聖五年二月十五日 沙門(元照)謹誓

  鄭丞相跋

  佛.人.我。一性也。戒.定.慧。一法也。因法入性。三無差別。萬法錯陳。戒為樞戶。是故佛祖由此門入。一切眾生能持戒心.履戒行。漸次成就。不失本心。不墮惡道。由此精進。定慧現前。三明六通。何遠之有。鈍根劣想。始勤終懈。中道而盡。與不戒同。此末法之世。所以。大善知識以戒為大寶珠。一切眾生以戒為菩薩道。簡而易見。要而易守。不斷佛種。入佛知見者。其唯戒乎。今觀照律師作大誓願。建立戒壇。其言深切。其意勤懇。示後學。勸來世者至矣。四明號為佛國而照公之真蹟具存。可寶也已。湖心龍律師得之以示余。因書此紙以歸之。
  嘉熈己亥季秋 初吉安脫居士鄭(清之)。

  誡沙彌辦衣鉢文

  戒從心發。法假緣成。律制沙彌須辦三衣一鉢。資緣既備。戒品方生。問難之時。須當審實。羯磨詞內。牒以告僧。近世浮訛。卛多慢易。或從他借得。或臨時稅來。欺誑聖賢。妄云己有。且比試者極受難苦。進納者稍廢資財。及至受緣。反同兒戱。非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