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說自慶。偈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誰不喜  福願與時會  我今獲法利(逐句隨說)
  說已。復禮大眾及二師已。令有眾僧下。坐受六親拜賀。悅其道意(或恐事繁。且待眾散拜賀亦得)。

  十.祝贊迴向

  (律無此科。今時所行)。
  或和尚或闍梨或引請人或有寺院常用表白皆得。應執手爐。上香。維那打一下槌已。云。上來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真宰.土地靈聰。各軫威神。安神護法。今上皇帝。聖化無窮。文武官僚。長居祿位。師僧父母.善惡知識.十方信施.法界眾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念釋迦牟尼佛號。隨位打槌。念誦訖。作處世界唄已。便散作賀等(或誦。尊常開請奉福上界天龍八部等文。此出智者法華懺儀。其可準用。今時亦多念對偶文章。全非迴向祝贊之意。今並改正。莫同浮俗)。

  受戒方便

    沙門(元照)元豐三年為諸沙彌出
  薩婆多論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故知必須智解明白。方可進受。今為六位。次第明之。

  第一.明所受法體

  (標心期受。須識何法)。
  今欲受戒。為受何戒。戒作何相。謂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調伏心行。戒有多種。五戒.十戒先須受之。今此受者。即大比丘具足戒也。且約戒本則二百五十。略說則八萬四千。廣則無量無邊。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發心誓稟此法。然須實壇頂上十師座前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得此法已。終身持奉。如護明珠。號良福田。是真僧寶。紹隆佛種。興建法幢。故知受時彌須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第二.明受者具緣

  (已知戒法。受必藉緣)。
  一是人道。諸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不受得故。二須諸根具足。顛狂.瘂聾.身相不具。亦不得受。三須身器清淨。曾破佛戒.造重惡業亦不得受。四出家相具。須剃髮。著袈裟。若著外道俗服。不名受具。五得少分法。謂須先受沙彌十戒。又早辦三衣一鉢。不得假借。年歲滿足。先請三師七證。然後從僧乞戒。一緣有缺。法則不成。

  第三.明發戒境量

  (諸緣雖具。須明境徧)。
  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癸-天+虫].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徧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艸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槃.聖教經卷.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虗空識等。要而言之。總大千界依正二報。無非戒境。所以者何。由未受前。隨心造過。惡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所納戒體。亦復無邊。如是知之。

  第四.明依境發心

  (律鈔明三品心。中下二品得戒非勝。今須直求上品。故委示之)。
  既知境量。當知發心。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念無始時來。迷失本性。隨塵動念。造眾惡業。受生死苦。沈流長劫。無解脫期。賴有宿緣。生處人道。值佛出家。將受淨戒。今者發心。以立三誓。我從今日。盡此報形。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為欲成就三聚戒故。為欲趣向三解脫門。正為求大涅槃無上佛果。又以此法。引導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言略事廣。下為略釋)。
  解云。一切惡者。殺.盜.婬.妄。貪.嗔.邪見。身口動作一切非違。乃至三界煩惱無明結使等。一切善者。世間人天凡福行。及出世間三乘聖道佛果證行。一切眾生者。未成道果。善趣惡趣。總說萬斷諸有情眾。三聚戒者。菩薩法也(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三解脫門者。入道觀智也(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涅槃果者。三身佛果也(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引導眾生者。利他行也(上總列名。下別配釋)。
  一者。律儀禁惡。由斷惡故。即攝律儀戒。又觀諸惡唯心所變。性相平等。無作無受。則能趣向無作解脫門。妄情既息。真心體顯。名法身佛。成斷德也。二者。以修善故。福智雙運。即攝善法戒。又觀諸善從眾緣生。於中求實。皆不可得。則能趣向空解脫門。了法無相。歷劫勤行。功德圓備。名報身佛。成智德也。三者。以度生故。慈悲攝物。即攝眾生戒。又徧歷塵剎。無數方便。教化眾生。而了知化相如幻如夢。則能趣向無相解脫門。隨緣赴感。拔苦與樂。如水中月。任機大小。名應身佛。成恩德也。上來三聚.三脫.三佛.三德。由前三誓而得成就。故知三誓。即三身因種。然此三身。即我心本。無始迷覆。妄動成業。故受輪轉。不了諸業。元自我心。隨緣流變。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