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初受戒者)掃灑(掃灑者。以地。喻心地。掃灑如懺愆。表半月。半月。布薩。清淨身心也)。敷座。其座有二種。一。是高座(為說戒者登)。二。是低座(為聽戒者設)。其高座上。宜列香花(以香。表信。花。表因。若非正信淨因。則修證無從也)。備燈火。預防夜暗(此言晝日。布薩也。燈火表智。暗喻癡障。以顯智起。則無明破。而惑業亡也)。具水器。於中分二。一。是洗足瓶(恐足垢穢。汙僧地敷故。此方足有鞋襪。亦無地敷。少此亦得)。二。是洗手盆(謂入堂時。先當潔手。則禮僧無慢。以水。表定。垢。喻塵煩。若不藉定力。則塵情渾濁。莫能澄靜也)。具舍羅(此云籌。乃記數之物。以見界內比丘有若干也)。以上等物。若上座不教年少比丘辨者。突吉羅。教而不依者。亦突吉羅。如上具已。受欲者回。(律制有三寶因緣。及看病事者。聽至堪能持欲者所與欲。若有病重人。不能動者。聽到彼處索欲。故須待受欲者回也)時至打揵椎(梵語臂〔吒〕。此云打。梵語揵椎此云所打之木。又翻為聲。故律云。隨有木。瓦。銅。鐵。鳴者。皆號揵椎。此乃是如來信鼓。眾僧號。令。名為集僧方法也)薩婆多論云。夫集僧揵椎。必有常准。不得互易(此乃是打鐘一通〔某〕打法與懺摩同)。

  四整儀入眾法

  (大眾聞揵椎聲已。各披大衣。整肅威儀。雲集法堂。先禮佛一拜。序戒而立。不得戲笑雜談。南山事鈔云。凡入布薩堂時。應在門外褊袒右肩。斂衣當心。攝恭敬意。而擬堂內之僧。作佛想。菩薩。羅漢想。何也。以三乘法食皆同故。次則徐徐進堂。若在西坐者。從戶外傍門西頰。先舉左足。定心而入。若出門者。還從西頰。先舉右足。次第而出。若在東坐者。反上可知。不得門外交過。步下參差。若欲坐時。先將右手按地而坐。以衣自覆。勿露形醜。須知五法。對治一心。一者。當懷恭敬。重法尊人。二者。應自[(白-日+田)/廾]下。如拭塵巾。三者。應知坐起。俛仰得時。四者。在彼僧中。不為彼雜。五者。不可忍事。應作默然。凡釋子威儀。事在嚴整清潔。軌行可觀。此乃是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所以程子觀僧行而猗嗟云。三代禮樂。盡在於斯焉)。

  五請師陞座法

  (眾中為首者執香。二引禮鳴磬。如懺摩法。請一具德臘師入堂。脫履。展大具。禮佛三拜。陞座側立。首領上香畢。同迎請者展具。作禮三拜。起具。問訊。復位。說戒者就位。拈香三辨已。左右顧云)。
  諸師請坐(說已。自亦跏趺)。

  六誡勅小眾法

  (若有菩薩沙彌。及受十戒。并五戒者。先當勗勉。知事人呼云)。
  諸沙彌次第進堂。(向上排班已)聞磬聲頂禮三拜 問訊 長跪 合掌。
  座上撫尺云。
  諸沙彌諦聽。人身難得。戒法難逢。時光易過。道業難成。汝等各淨身口意。勤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答)依教奉行。(座上云)既能依教奉行。作禮而退。(呼云)一拜起具。問訊 次第出堂 菩薩沙彌。候誦梵網經來聽。
  (其沙彌尼入堂禮拜儀式亦如上。出已。維那即舉)。
  香雲蓋菩薩摩訶薩(第二。三聲。添南無念。眾齊稱已。擊子遂煞下一陣完。次舉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畢。即舉開律偈)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出根本部)

  七問和行籌法

  (座上合掌。從稽首禮諸佛。高聲朗誦。至半月半月說已。撫尺問云)。
  僧集否。(答)僧已集(律云。僧者。從四人。十人。至百千人。皆名為僧)。和合否。(答)和合(南山事鈔云。大凡作法之時。必須身心俱集。方名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答)已出(若無有來禮僧足者。答云)是中無有未受具戒者。
  (律云。有四種具足。一。受具足。二。隨具足。三。護他心具足。四。具足守持。五分律云。應遣沙彌著不見不聞處。以燈籠徧照。恐盜聽大僧說戒。受具成遮)。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有否。
  (律云。應來者來。應與欲者與欲來。然欲有四種。二有緣與欲。二堪能者受欲。三僧中說欲。四有緣轉與欲。四者並須如法。若犯一非。具招兩過。是以如來大慈。凡作羯磨時。若果有三寶因緣。及看病等事。聽彼與欲。應對一堪。能持欲徃僧中說者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
  (律云。若為佛。法。病緣。應改其事。安居受籌時。應言與欲受籌。自恣時。應言與欲自恣。餘一切法。皆言與欲羯磨。其與欲者。若是後戒。應對受欲者一拜。長跪。合掌向彼說已。一叩而起。若是同戒。或前戒者。但一拜已。對立作法作已。再拜。僧祇律云。不聽與欲者多。集僧者少。亦不得相等。應與欲者少。集僧者多。亦不聽無緣與欲。南山事鈔云。結界。滅諍二種羯磨。縱有因緣。不開與欲。餘一切羯磨皆聽。律本云。與欲。受欲已若未作羯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