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大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受懺者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爾(一叩。餘捨墮法。皆准此例)。

  十一開導責心法

  懺悔主云。文中說懺悔則安樂者。此有三義。一者。是因安樂。調持戒知非。律名智人。以身居有漏。心等凡流。宿習既深。現熏易發。而能具慙說露。誠意洗愆。猶浣故衣。垢盡仍潔。毗尼作法。亦復如是。不為眾遠。不雜於眾。故得安樂。二者。華報安樂。謂五篇已淨。三增未強。不歷惡途。權受天福。故得安樂。三者。果報安樂。謂無漏三學為因。有餘涅槃是果。得證涅槃。永離諸患。不受後有。故云懺悔則安樂也。
  不懺悔不安樂者。若犯罪覆藏。則二報無由。三途必往。故云不懺悔不安樂也。
  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者。正顯自言治法。非他所舉之義也。願大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者。是乞懇前人。為己作證之語。戒身。即戒體。謂無染。無缺名曰具足。即是清淨義。由清淨具足。故得同僧羯磨。同僧布薩也。此自責汝心生厭離一句。是呵責之言。汝答云爾之一字。是立誓之語。雖然是我指示汝呵責立誓。全要自己心境相應。自責汝心者。責何等心。律攝云。凡犯戒者。有五種心。發起因緣。一者。無差耻心。二者。無敬教心。三者。情懷放逸心。四者。稟性癡鈍心。五者。忘失正念心。今正令汝自責如是等心。
  當生厭離者。慎勿復起如是心。違犯如來禁戒也。汝自答云爾之一字。如泰山之重。此乃是深慙立誓。痛責之言。今既蒙和尚慈悲。清淨大眾。如法。如律。懺悔已。縱遇喪身失命因緣。寧死。誓不要更犯如來禁戒。故云立誓也(說已。一叩而起。問訊。復位)。

  十二即座還衣法

  和尚再開示還衣法竟。乃至云作法還衣與他。
  (若有二人同懺者。所離之衣相同。并持手中。一番作白。如或不然各秉羯磨。懺悔主雙手持衣。白云)。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所離之衣。或有不在者。如前牒名而還)。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白已。求懺者居中向上一拜。問訊。長跪。合掌。懺悔主以衣還彼手中。而作是言)。
  此衣。憑眾僧前作法還你。似同新得。再莫要離了。
  (彼接衣已。仍如前令一人。為彼持之于傍立。和尚復當警策守持。勿令輕易。知事人呼云)。
  起立。至誠禮謝和尚三拜。(尚云)普禮僧足。兩邊齊合掌。
  (拜已。問訊。傍立。知事人復云)。
  大眾頂禮和尚。(尚云)免禮。
  (大眾各次序散。其懺悔者。持三衣隨懺悔主徃屏處。如上卷第九篇中儀文。受已。以衣送回。知事人引彼到方丈再禮謝和尚已。然後徃各處禮謝大眾畢。復拜過知事人。方回)。

  十三有緣轉付法

  佛言。若眾僧多難集。此比丘有因緣事欲遠行者。應問言。汝此衣物與誰。隨彼說便與。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過後畜。長鉢。殘藥長衣。此五長戒。依此法還之。作法者。當如是白。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未成衣。應言。長衣財)。

  十四經宿還衣法

  作前方便(答)還長衣羯磨。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五四三人懺法

  (佛言。若向四人懺者。捨財文同於上。懺罪須口和。三人不得用單白。還財得作直付羯磨。如上白法。若欲在三比丘前懺悔者。應至三清淨比丘所。如前懺法。〔其〕修威儀。如是捨言)。
  諸大德聽。我(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或云。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我今捨與諸大德(一說)。
  (作是捨已。乞懺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