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法  請師懺悔法  答問所成法  白僧忍可法  檢校八品法  屏除小罪法(二則 先懺從生法 次懺根本法)  懺主回復法  正懺偷蘭法  二中品向四比丘懺(二法)  禮請懺主法  懺主白眾法  三下品對一比丘懺

第八懺波逸提篇(二種)
  先懺捨墮(十六法)  乞求露罪法  知時集眾法  呈白犯緣法  捨本犯財法(二則 初定捨法 次不定捨法)  從僧乞懺法  集僧作辨法  受請白僧法  考察從生法  屏除小罪法(三則 先請懺悔主次懺從生罪後懺根本罪)  僧中捨墮法  開導責心法  即座還衣法  有緣轉付法  經宿還衣法  四三人懺法  對首懺衣法  後懺單墮(三法)  先懺從生法  次懺默妄語  後捨本墮法

第九懺可呵法篇(二法)
  分別罪體法  請師悔過法

第十懺突吉羅篇(二法)
  初除故作法  次除悞作法
  羯磨儀式目錄

  

  羯磨儀式卷上

    清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沙門書玉編

  時事
  ○第一黑白懺摩篇(四法)
  初先明悔過法

  梵語懺摩。此翻悔過。謂犯罪之人。應如法悔過也。本云阿鉢底提舍那。阿鉢底。是罪。提舍那。是說。應云說罪。謂自知有罪。當向清淨比丘。傾心吐露。如實而說也。又云懺悔。懺。是西音。悔。是東語。此乃華梵雙眾也。天台光明釋懺悔品。不辨華梵。但直釋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於王。伏欵順從。不敢違逆。不逆為伏。順從為首。應云首伏。犯戒之人。亦復如是。必須生大慚愧。具大怖畏。伏欵三寶足下。直心發露。順從僧教。依法懺悔也。義淨律師云。懺磨者。西音忍義。西國人誤觸彼身云懺磨。意是請恕願勿嗔責。此方誤傳久矣。難可改張。謂順此土之方規。故即云懺摩。乃大同小異也。應法師云。懺。訛略也。書無懺字。正言又摩。此云忍。謂容我恕罪也。律中正名懺悔。懺名白法。悔名黑法。謂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面尚之。取捨合論。故言懺悔。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謂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惡之。誓不再作。故名為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懺。棄往求來。故名懺悔。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懺悔。又翻云浣染成淨。此乃以喻而顯法也。大集經云。譬如百年垢穢之衣。若能一日盡心浣潔。以人工力故。即得鮮淨。懺悔亦然。假使百劫世中。所集諸不善業。若能一日洗心發露。懇切懺悔者。以佛法力故。所有諸罪。即得消滅。故名浣染成淨也。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麤。麤細皆惡。故當生重慚愧。至誠懺悔。淨名疏云。今明罪滅有三。一。依毗尼門。作法懺滅違無作罪。二。依定門。觀相懺滅性罪。三。依慧門。觀無生懺。滅妄想罪。復次違無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然慧由定發。定由戒生。今作法懺。雖性罪不滅。而得清淨尸羅。發生定慧。是故特須尊重於戒。而諸福中。懺悔為最。故論云。大石雖重。假舟航力。彼岸可登。針芥雖微。不借人持。莫能遠去。犯者亦然。不怕罪重業深。但能慚愧改革。即得身心清淨。只恐小過微愆。不肯傾心吐露。而地獄罪苦。終不能除。故經云。有慚愧者。可名為人。若不慚愧。與諸禽獸。不相異也。

  二如律審戒法

  准根本律云。若一界內惟比丘共住者。遇白半月。於十四日先懺摩。如黑半月(大小)。在二十(九八)日。斯有二義。一者。律制犯者不得誦戒。亦不得聞戒。犯者不得向犯者發露。犯者亦不得受犯者懺悔。故制於布薩之前。令盡集法堂。如律預問。大眾決疑。自他兩利。二者。犯罪之人。於布薩時。發露懺悔。仍恐羈遲說戒。聽眾疲勞。故預立此法也。同居大眾。若於五篇戒相中。輕重有犯者。當以慚愧水。洗浴識塵。執發露刀。割覆藏網。憑僧先悔。令戒身具足。清淨布薩。此乃是仗眾僧拔苦。以見戒和同修也。若有智慧人。纔犯之時。即生惶怖。稽首三寶前。傾倒過咎。志心懺悔。不待臨時審問也。律云。時分將至。知事人應差求寂。或年少比丘。詣羯磨堂。掃灑令淨。敷座然燈。於正座後。傍設一小桌。書記候錄人事。仍恐名同事異以便詳察。至初夜分開大靜時。接揵搥(律論後改此椎字)。
  (此是打皷一通。計五十四下。初緩緩重打二十下。次漸緊。稍輕打二十一下。後緊收輕輕打十二下。復連椎重擊兩下。是為五十四也。餘集僧打法准此。眾僧〔間〕已。各搭七衣。持具。整肅威儀。鴈行而出。至法堂已。先禮佛一拜。序立兩傍。僧盡集已。一首頷執香。二引磬隨後。請一堪能羯磨者。臨堂為眾作法。然彼師亦不得在寮中待其請至。此乃僧法羯磨。不同新戒懺悔。可時應迎到半途。其請者迎見即轉身。二引磬前行。執香者隨後。師至法堂。先展大具。禮佛三拜。詣座傍立。為首者上香。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