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定我慢。見善不從。則難救矣。曾不聞。鳩摩羅什。初學小教。頂禮盤頭達多。此敬上也。盤頭達多。晚學大乘。復禮鳩摩羅什。此尊賢也。可見從上佛祖。未有不學而成者。沙彌纔登戒品。豈可不學也。若以小小知見。得少為足。下不敬上。上不尊賢。欲齊先哲。無有是處。便擬躐等者。擬。欲也。躐。跨越之意。等。級也。謂纔受十戒。便欲與大僧相等也。罔意高遠。亦可慨者。謂昏昧無知曰罔意。妄尊太過曰高遠。聽其言之狂放。雖聖賢猶所不及。問其戒相威儀。茫然一法不知。慨。歎辭。謂狂愚如是。寧不傷歎耶。佛藏經云。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
  三出略(分四)初啟蒙
  因取十戒。略解數語。使蒙學知所向方。
  釋。因取十戒等者。此乃承上文而言。謂因是狂愚之故。故取十戒解之。使狂者不學。必誘其學。愚者不知。必令其知。略而非廣。故曰數語。乍入道者。故曰蒙學。向者。趨向。方。法也。即趨入道門之方法也。如楞嚴云。因指見月故。大論云。三惡燒燃。駝驢重楚。餓鬼饑渴。不名為苦。癡暗無聞。不識方向。乃名苦也。大師因慨狂愚。罔諳戒法。故略解於此。令初發心人。入道有由。不致岐路於盲瞶也。譬如勾甲方萌。要因雨露人事。方能長養成熟。如初心一失。為害匪淺。縱有良醫。難調重毒。誠所謂。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終成骨董。
  二勉行
  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違犯。
  釋。南山云。好心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欲之深着。不為名利所牽。不為王力所逼。不為邪求活命。不為避懶偷安。不為負債逃難。為生死。為菩提。持信出家故。智者大師。以出家分為四種。一者。心出家。身不出家。如維摩龐老等。二者。身出家。心不出家。謂雖入空門。不行佛事故。三者。身心俱不出家。善根未生故。四者。身心俱出家。是為好心也。切。真切也。謂既發心受戒。要念頭真切。戒是越渡苦海之迅航。莊嚴法身之瓔珞。毫釐失念。三途苦因。當遵之不違。行之不怠。謹慎而不狎侮。精嚴而不違犯。根本清淨。動止安詳。年甲未滿。不妨姑待。如若滿足。自可登壇。
  三階本
  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釋。然後者。由下之上也。謂前十戒清淨。年限已滿。即當登壇受具也。遠近二字。有事。有理。事者。沙彌隣次比丘。故名曰近。尚隔具足一壇。故名曰遠。理者。比丘惟求自利。但盡今生形壽。故名為近。菩薩志願利生。盡未來際。故名遠也。階梯者。升進之徑也。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故律云。不受具足戒而受菩薩戒者。無有是處。根本者。猶草木之根本也。謂此十戒。乃比丘。菩薩。之根本也。初階若毀。次級難登。根本一虧。枝葉華果悉皆墮落。故律云。若破五戒中重戒。還欲受五戒。乃至菩薩戒。無有是處。若破十戒中重戒。還欲受十戒。比丘戒。菩薩戒者。亦無有是處。
  四聖因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成就聖道。不負出家之志矣。
  釋。因戒生定者。楞嚴經。佛告阿難。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葢心為淨染之本。以戒攝之。外不放入。內不放出。打成一片。名之為定。靜極光通。發起妙用。名之為慧。然戒乃定之本。定乃慧之體。慧乃定之用。故曰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也。庶幾者。近可也。聖道者。聖人之道也。梵語菩提。此云覺道。謂此道。乃千聖同遊之道也。無一聲聞不嚴戒行。無一菩薩。不修戒度。無一如來。不滿戒體。謂精嚴淨戒。定慧發生。則不耽世染。如是行持。近可成就菩提。而不辜負剃髮披緇之初念也。
  四指廣
  若樂廣覽者。自當檢閱律藏全書。
  釋。樂。喜好也。廣覽。徧觀義。檢。檢點。閱。細看。藏。乃包括函藏之義也。如來說法。分為三藏。所謂經律論也。今專為受戒者說。故但指律藏而言也。全書。正顯要略之意。大師為初學者。略採數語。以便行持。若有志於毗尼者。當徧觀律部。則知全藏之義也。
  二重出制戒本源(分二)。初述經
  其十戒名。出沙彌十戒經。
  釋。十戒名者。即不殺盜等。十事也。出沙彌十戒經。顯非臆說。亦見有所據也。謂律是如來金口親宣。等覺以下菩薩。不敢增減一字。所以大師引證於此。經是通稱。葢一大藏教。總稱為經故。名從別顯。指此沙彌十戒經。以別餘經也。
  二舉人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
  釋。佛敕者。猶天子制書命令也。說者。傳說。佛為法王。故制戒律。命舍利弗。為羅睺羅說也。梵語舍利弗。此云鶖子。從母得名。謂其母眼明。如鶖鳥故。父是天竺婆羅門。提舍論師。亦云身子。文句云。舍利弗。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云身子。入王舍城。路逢馬勝。為說偈曰。諸法從緣生。緣盡法還滅。我師釋迦文。常作如是說。身子聞已。即證初果。投佛出家。梵語羅睺羅。此云執日。是佛之子也。生時值阿修羅。以手障日。因之為名。亦云覆障。昔佛為太子時。啟父出家。父曰。無絕吾國嗣。汝若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