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永平十年丁卯。至於洛陽。權住鴻臚寺。以此寺本禮四方遠國之邸舍也。自後僧既漸多。別剏堂殿安之。二僧移入新居。以不忘其本。故標寺號。又因白馬馱經。故名白馬寺也。稽古略云。赤烏四年。康居國三藏康僧會。至吳。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沙門驚異之。有司以聞。吳主孫權曰。是漢明帝所夢佛道之遺風也。權問太傅闞澤曰。漢明何年佛教入中國。何緣不及東方。澤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計今赤烏四年。則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褚善信等。乞與西僧觕法。于是善信負妄慚而死。凡中國人。例不許出家。無人流布。加之罹亂。歲深方至本國。權曰。孔子制術典訓。教化來葉。老莊修身自玩。放浪山林。何事佛為。澤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佛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遂詔至問狀。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己。則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苟其無驗。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無驗。乃至二七無驗。權曰。趣烹。會默念佛名。真慈夫豈違我哉。更請七日。至五鼓不見。眼中迸血。忽聞鏘然有聲。起視缾中。光明錯發。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嘆曰。希世之瑞也。乃為建塔造寺。奉會居焉。此是江南寺塔始也。又僧史略云。至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剏立伽藍。名為招提。隋煬帝大業年中。改為道場。至唐復為寺也。不得行中央者。謂不得正中直進也。儒云。入不中門。行不履閾。若行中央。則唐突無尊敬矣。是故應須迴護。須緣左右邊行者。緣。向也。僧祇云。先下足跟。後下足指。從殿門右頰。先舉左足而進。事畢從左頰。原舉左足而出。如大眾齊集。分左右序。則不拘也。
  二登殿如儀
  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不得無故登塔○入殿塔當右繞。不得左轉○不得殿塔中洟唾○遶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須知徧數○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凡欲登殿者。若非燒香。供花。禮佛。持誦。及作法等事。餘皆不可。如世帝王登殿論政。文武官僚。必待宣召而後敢進也。漢霍光。輔昭帝。出入禁闥。所履殿陛不失尺寸。皆敬畏之至也。況法王寶殿。詎可無故遊行乎。西國寺圖云。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若禮三寶。當念體唯是一。所謂覺法滿足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如一切凡聖。體皆無二也。但無故不得入△不得無故登塔者。謂塔是人天幢相。無舍利佛像。尚不宜登。而況有耶。若不為供養花幡香燈。而入殿塔者。皆得慢罪△入殿塔當右遶者。僧祗律云。禮佛塔。當右遶。如日月星遶須彌山。不得左轉。如來降生。周行七步。亦自南而西也。是故入殿塔。當自南而西。自西而東也。又右遶者。表承順之至故。凡事承順。則一切事無不成也。文句記云。左迴偏僻。是故為凶。以表惡也。右迴便易。是故為吉。以表善也。佛髮右旋。凡人左旋。故當從佛△不得殿塔中洟唾者。謂深明罪福故。僧護經云。在佛僧淨地洟唾污穢。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刀刖己鼻。火燒受苦不息。詳如經說△繞塔或三匝七匝等者。三匝。表清淨三業。供養三寶。斷除三毒。滅三惡道。七匝。表除七支罪。得七覺支。十匝。表除十使。得佛十力。百匝。表除百煩惱。得百法門。故曰須知遍數也。旋繞之時。當憶佛念佛。則不落無記妄想二邊。即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為真正遶塔也△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者。沙彌本無畜杖法。或遠行及老病持之。若見二師。上座。尊宿。皆投杖笠于地。然後問訊。若為二師持杖。師有顧問。必抱杖然後答之。呂氏春秋曰。孔子弟子。抱杖而問其父。拄杖而問兄弟。曳杖而問妻子。葢尊卑有分也。若以杖倚殿壁。即得輕慢之罪。昔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七劫以前。當證二果。由以杖倚殿壁。緣斯過慢。遂失二果。寶梁經云。有一賢者。面上有國王文。相師見已。嫁女與之。後時賢者入寺。杖倚寺壁。生憍慢故。失國王文。墮大地獄。可不慎哉。行護云。不得釘破牆壁。不得門戶及牆上書字。不得廊下吟咏。不得著木屐。及捉木屐靴入殿塔中。感生馬蹄國報。
  入禪堂隨眾第十(十七事○分二)初正儀(分三)
  初護念興慈
  單上不得抖衣被。作聲扇風。使鄰單動念○下牀默念偈云。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
  禪堂者。謂攝心而不分散曰禪。鍛鍊英賢之處曰堂。不必局於禪教也。如認真坐禪。看教。看律。自然心不分散也。惟在各人自重。僧重則法重。僧輕則法輕也。笑翁和尚曰。粥了和南飯後茶。放參藥石莫喧譁。入堂出戶清規合。方見叢林有作家△單上不得抖衣被。作聲扇風者。具招三過。一。自己麤躁。二。扇塵污人。三。令他動念△下牀者。前在單。此下牀也。默念。心轉也。若高聲者。一則不成堂規。二則尚未潄口。故令默念也。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者。謂人與眾生。形雖有異。而性實無別。人動生亦動。人息生亦息。然我雖無傷害之心。而亦要自己先迴護也。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者。謂適有誤傷。仗此偈呪法力。即時生安樂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