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作禮。非是前輩耆宿。即是師長道友。不得與師同拜者。禮別尊卑故△在師前。不得與同類相禮者。同類禮。則失尊師之敬。受人拜。則失自卑之儀。古德云。佛前受人禮拜。大不吉祥。況沙彌年少。正在學地。當禮拜於人。不得受人禮拜也△己手持經像者。經像。乃人天所尊。手持經像。即佛在手。凡遇尊長耆宿。俱不應拜。但云經像在手。不敢禮拜。若持之拜。則顛倒也。
  二補儀
  附 凡禮拜。須精誠作。觀教列七種禮。不可不知。
  須精誠作觀者。謂不雜餘念曰精。真實致敬曰誠作觀者。謂作。能禮所禮性空寂之觀也。西域禮拜。褰衣露足。膝先著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以現接足之相也。七種禮者。天竺勒那三藏。見此方拜佛不習禮儀。故傳此七種之法。雖然通云禮佛而有是非淺深之不同。葢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種之非。而歸身心等。五種之正也。一。我慢禮。謂身雖設拜。無有敬心。外覩似恭。內懷我慢也。二。求名禮亦名唱和禮。謂但要名譽。詐現威儀。雖云禮拜。實無慇重心也。唱和禮者。口雖稱唱佛名。心實馳求外境也。三。身心恭敬禮。謂口稱佛號。心存相好。身業翹勤。恭敬供養。無異念也。四。發智清淨禮。謂慧心明了。達佛境界。內外清淨。虗通無礙。禮一佛時即禮一切諸佛。禮一切諸佛。即禮一佛。以諸佛法身。體本融通故禮法。禮僧。亦復如是。五。遍入法界禮。謂想自己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禮諸佛。如一室中。懸百千鏡。鏡鏡皆現。鏡無不照。影無不現。如是正觀。則功歸法界。德用無邊。是名遍入法界禮。六。正觀修成禮。謂攝心正念。雖對佛身。即禮自己佛身。葢由一切眾生。本有覺性。與佛平等。謂隨性緣迷於己性。妄造諸惡。無始以來。未曾將一燈。一香。一禮。供養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覺。則解脫有期。故維摩經云。觀心實相。觀佛亦然。是名正觀修誠禮。七。實相平等禮。謂前正觀中。體用不二。猶存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體用不二。若見佛可尊可敬。見凡可卑可慢。此心即成邪執。故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能禮所禮。其性空寂。是名實相平等禮。如上七種。是非俱明。禮拜之時。先須深究。故曰不可不知也。
  聽法第七(凡九事○分二)初正儀
  凡遇掛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皷大攂○整理衣服○平視直進○坐必端嚴○不得亂語○不得大咳唾。
  聽者。聆也。謂法有助道之力。故須聽也。葢諸佛心宗。載於法藏。雖則自性本通。必要師承稟受。是故講法講毗尼時。必須諦聽忖思。方能開心地道。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出生死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劇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諸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塗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成範云。凡沙彌學心。當如旱地涸池。不厭多聞。不棄寸陰。若遇法師上座。講說經論。了義之法。當虗心諦聽。於說法者。如父母本師想。於所聞法。如饑受食。渴飲漿想△凡遇掛上堂牌者。謂上堂說法。乃法門最尊之事。聽法。亦人生極大之緣。掛牌。是預告大眾之規。學者知之。當生歡喜心。作難遭想。法皷者。如來之信皷也。唐時武后。信樂佛法。以王禮供養賢首大師。上座說法。故曰法皷。若不早往。法皷大攂。臨時倉忙。奔走法堂。大眾觀之不雅。自己心中煩躁。不入法理。故宜早進也△整理衣服者。時至鳴鐘三下。侍者傳爐至法座上。復擊小鐘三下。大眾更換七衣△平視直進者。謂衣整則儀肅。平視則心端。直進則不左右顧視也△坐必端嚴者。身業致敬△不得亂語者。口業無愆。況法堂之中。乃人天聚集。凡聖交參。非說話之時也△不得大咳唾者。有其三過。一。動眾。二。污地。三。獲罪非小。詳如經律。
  二補儀
  附 凡聽法。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得專記名言。以資談柄○不得未會稱會。入耳出口○年少沙彌。戒力未固。宜更學律。不得早赴講筵。
  聞思修者。此是三慧。缺一不可也。若聞而不思。如人耕田。不下種子。若思而不修。如下種子。不溉灌耘除。終無結實。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三慧若立。則三乘聖果。自可獲矣△專記名言者。名言。非至道真實之言也。若言愈浮。而道愈喪。如人說食。如數他寶。實無益處。故學道之人。不可專記名相。增長慢幢。而失至真之道也△談柄者。謂談論把柄。即麈尾也。麈。鹿中之王。與虎闘時。羣鹿隨麈而走。麈尾東向。則羣鹿皆東。麈尾西向。則羣鹿皆西。所以護羣鹿之命也。上古大儒。與諸弟子講論道學。葢取其意。使諸弟子。聽其麈揮也△領悟佛法曰會。未會稱會。是自欺不實。入耳出口。無契悟機。是欺他人。古云。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布於四肢。形乎動靜。小人之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