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住一切眾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

受捨法異四義(多論)
  一受戒如上高山多緣多力捨戒退道如高墜下故不須多二不生前惱若制緣多便言佛多緣惱受須多人捨何須也三受如入海採寶捨如失財王賊水火須臾蕩盡四受容預心捨對境情逼喜帶戒行非一語開成捨尚不依行況多緣也。

四境來差(戒疏)
  一人二非人三畜生四[杭-〦+一]木。

摩觸四境
  一覺二睡三新死四少壞。

四礙
  一染礙二隔礙三情礙四界礙。

弟子去住四句(僧祇)
  一不問而去(無法無食)二問而去(有食無法)三苦住(有法無食盡壽不應去)四樂住(有食有法雖遺不應去)。

足別四句(業疏)
  一是別非足應來不來不與欲人二是足非別善比丘身參眾侶三亦足亦別得訶人訶四非別睡定瘂聾等。

人處分別聚落四句(資持)
  一人處俱可分(隨分齊集)二人處俱不可三人可處不可四處可人不可(自二至四六十三步集)。

說戒不成四句
  一聞而不見二見而不聞三俱見聞四俱離。

制業罪四句分之(三千威經)
  一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如制戒後畜財離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謂未制前行殺盜等三俱是者制廣教後犯婬欺等四俱非者未制廣前殺草木等。

破戒和尚四句
  一問汝知和尚破戒否答不知得戒二復問汝知不合從此人受不答不知得戒三又問汝知從此人受不得不答不知得戒四問如上三問並答知不得戒。

四弘誓願
  一煩惱無數誓願斷二法門無量誓願學三眾生無邊誓願度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無色四空定
  一空處定(捨色緣空)二識處定(捨空緣識)三無所有處定(捨識處故心無所有)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捨二邊想故)。

四果
  一須陀洹(此云入流)二斯陀含(此云一來)三阿那含(此云不來)四阿羅漢(此云無生)。

食離四過(了論)
  一離食醉過二離喜樂過三離好過四離莊嚴身過。

如來證犯四過(多論)
  一不順諸佛常法二違自言治法三令眾生怖不安之相四逆說人過非大人體。

凡夫感戒具有四過(多論)
  一忻下下有羸二容退道法三容變二形四邪見斷善。

四家戒本
  一依梵本(文旨互乖力言未融)二寫隸文(得在宗歸失於辨相)三以義求(能有深會未靜論端)四以緣據(似是具周止存別見)。

四家立戒體(業疏)
  一光師依理為體二願師以五緣為體三河北師反以色為假宗體四江南師用非色為實宗體。

四家攝教分齊(戒疏)
  一三輪攝法二化行二教三制聽兩教四化制二教。

四家羯磨
  一單翻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二依律本(即今一家依本直誦)三準義用(即光師所述首云三藏者)四引緣據(即願師後述廣子注者)。

四羯磨法
  一訶責二擯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

內凡四堅固(多論)
  一戒不羸二不捨戒三不變根四不斷善根。

沙門四患(本律)
  一不捨飲酒二不捨婬欲三不捨手持金銀四不捨邪命自活。

日月四患(本律)
  一煙二雲三塵四霧并阿脩羅。

僧祇佛四牙
  一牙在帝釋宮一牙在健陀國一牙在羯陵迦國一牙在海龍王宮。

世尊四牙在世(茶毗經)
  一牙在忉利天(帝釋所收)一牙為羅剎盜(獻南山者)一牙亦羅剎盜一牙不說所止。

本律四廣說(十誦謂之四墨印)
  一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佛聞二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僧中上座前聞三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知法眾多比丘所聞四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知法比丘所聞 受持不忘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若聞彼說不應嫌疑亦不應訶應審定文句已尋究法律若相違者應語彼言汝所說者非佛所說或是長老不審佛語不須後誦亦莫教餘人今應棄舍若與法律相應者應語彼言是佛所說應善誦習教諸比丘等。

四事供養(本律增四)
  一飲食二醫藥三衣服四是所須者。

自恣得作四事
  一解界二還結界三受迦絺那衣四受敷具。

倒說四事
  一破戒言不破二破見言不破三破威儀言不破四破王命言不破。

佛臨滅度阿難請問四事
  一問佛滅後依何而住二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三問佛滅後以誰為師四問惡口車匿如何治之。

四時食(毗羅三昧經藏錄云此疑偽經不入藏收)
  一早起諸天食二已時三世諸佛食三日西畜生食四日暮餓鬼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