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十四種色
  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塵)六眼七耳八鼻九舌十身(五根)十一地十二水十三火十四風(四大)。

十五種略說戒(增三)
  一說序已餘者僧常聞二至四事已三至十三已四至二不定已五廣說(此五三十已下)六說四事已七至十三已八至二不定已九至三十已十廣說(此五九十已下)十一說十三已十二至二不定已十三至三十已十四至九十已十五廣說(此五提舍已下)。

十五種默然(雜犍度)
  一若作如法羯磨二若得同意伴三若見小罪四為作別住五在戒場上(不應默)六見他非法七不得伴八犯重九同住十在同住地(應默然)十一如法十二默任之十三與欲十四從可信人聞十五先在眾中默然而坐(應和合)。

十五自然界
  一僧伽藍界二村界三樹界四場界五車界六船界七舍界八堂界九庫界十倉界十一蘭若十二道行十三洲界十四水界十五井界。

三界五品惑總十五部(發智論)
  一見所斷結二集所斷結三滅所斷結四道所斷結五修所斷結(各通欲色無色三界)。

十六遮
  一不自稱名二不稱和尚名三年不滿四衣不具五鉢不具六父不聽七母不聽八負債九奴十官人十一丈夫十二癩十癰疽十四白癩十五乾痟十六顛狂。

十六枚器(鉢器篇一)
  一大釜二釜蓋三大盆四杓五小釜六釜七小盆八杓九洗瓶十瓶蓋十一盆十二杓十三水瓶十四瓶蓋十五盆十六杓。

西土十六國(長阿含經)
  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薩羅五跋祇六未羅七支提八跋沙九尼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十四乾陀羅十五劒浮沙十六阿槃提。

此方前代十六國
  一前涼二後蜀三前趙四後趙五前秦(六)前燕(七)後秦八西秦凡後凉(十)後燕十一南凉十二南燕(十)三西凉(十)四北凉(十)五夏起(十)六北燕。

住世十六羅漢(住法圖贊)
  一賓頭盧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跋梨墯闍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戌愽迦十半託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託迦。

十七種別住(了論)
  一長園二四角三水波四一山五一嵓六半月七自性八圍輪九一門十方土十一四廂十二二繩十三比丘尼十四優婆塞十五垣墻十六圓十七顛狂。

僧祇十七種穀(壞生戒)
  一稻二赤稻三小麥四穬麥五小荳六大荳七胡荳八踠荳九粟十黍十一麻十二薑句十三闍豉十四婆羅陀十五莠子十六脂那十七俱陀婆。

成論非色非心聚十七名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命根四無想果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生八住九異十滅十一名身十二句身十三字身十四老十五死十六凡夫法十七無作。

十八界(各有別體義無渾濫界別為義)
  一色塵二聲塵三香塵四味塵五觸塵六法塵七眼塵八耳根九鼻根十舌根十一身根十二意根十三眼識十四耳識十五鼻識十六舌識十七身識十八意識。

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九念無滅十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部律十八部律(戒疏引古三藏)
薩婆多分出四部
婆差部又分出三
  一法上  二賢胃  三六成
迦葉遺分出二部
  一僧伽提  二淺摩提

彌沙塞分出一部
  中間見

僧祇分出六部
  一遺跡  二彌沙  三施設  四毗陀  五施羅  六上施羅

  曇無德不分
真諦疏十八部律
  一大眾部出十一部一說一切有二雪山僧三可住子弟子四法上五賢乘六說度七善歲八法護九正地十密林十一正量二上座部出七部一一說二出世說三灰山僧四得多聞五別說六支提山七北山。

又文殊問經出十八部律
  摩訶僧祇分別說有七(此翻大眾即窟外部)一執語(所執同僧祇故)二出世間語言(稱替詞也)三高拘梨柯(人姓)四多聞(有多聞智)五只底舸(山名)六東山(山名)七北山(山名)體毗履分別說有十一(此翻老宿即窟內上座部)一一切語言(執三世有可言說故)二雪山(居所)三犢子(人姓)四法勝(人名)五賢(人名)六一切所貴(人所重故)七芿(山名)八大不可弃(人名)九法護(人名)十灰山僧十一得多聞。

瑜伽論十八變
  一振動二熾然三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七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十同類往趣十一隱十二顯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辯才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八放大光明。

四分調達九邪破佛九正共十八法
  一法二非法三律四非律五犯六不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