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九(四十三前半)瞻波犍度十(四十三後半)訶責犍度十一(四十四)人犍度十二(四十五前半)覆藏犍度十三(四十五後半)遮犍度十四(四十六前半)破僧犍度十五(四十六後半)滅諍犍度十六(四十七)尼犍度十七(四十八)法犍度十八(四十九) 第四分十一卷(前二揵度後結集等四段)房舍犍度十九(五十)雜犍度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百結集(五十四前半)七百結集(五十四後半)調部毗尼(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毗尼增一(五十八五十九六十)。

乞食分四分(寶雲經)
  一與同梵行人二與乞人三與鬼神四自食一分。

阿難滅度分身四分(付法藏)
  一與阿闍世王二與毗舍離王三與娑竭龍王四與帝釋天王。

如來四辯
  一義無礙辯二法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

毗尼有四法(善見)
  一本二隨本三法師語四意用。

不知四法盡形依止(僧祗)
  一不善知法二不善知毗尼三不能自立四不能立他。

具四法方得請依止(事鈔)
  一作請彼攝我我當依彼慈念矜濟二取道法資神乞令教授行成智立三自申己意我能依止愛敬如父四能遵奉供養慚愧二法在心。

常坐不臥頭陀四法(決定王經)
  一於眾生中不在嗔心二不使睡眠覆心三引導眾生得阿練若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

四魔
  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天魔四死魔。

四滿句(四分)
  一得滿不得呵四羯磨人二不得滿應訶欲受戒人三不得滿不應訶二十八人四得滿應訶善比丘。

四無畏(業疏記三上引)
  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比丘有四馬(雜含)
  一見鞭影即便驚悚隨御者意二觸毛然後始驚三觸肉然後乃驚四徹骨然後方覺。

多論制戒四益
  一先作無罪得除憂悔二滅將來非法不起三決疑網四有十利謂攝取於僧等。

四藥
  一時藥二非時藥三七日藥四盡形藥。

四遊增獄
  一煻煨二屍糞三鋒刃四烈河。

四律
  一四分律二五分律三十誦律四僧祇律。

四輪(成論)
  一依善處二依善人三發正願四植善根。

四輪王
  一金輪王統四世界二銀輪王除北洲三銅輪王除西北四鐵輪王除東西北。

四流(大集經)
  一者欲流二者有流三者無流四者見流。

  律宗新學名句卷上 四明傅家重開印行
  律宗新學名句卷中
佛親集結戒五意(多論)
  一現佛不自專輙故二眾量結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眾和令法久住故四為肅將來倣佛成規眾量不重故五諸佛法爾於法有儀故。

十誦聖人無五畏
  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大眾畏。

五陰(能覆出世真明之慧亦名五眾)
  一色(有形質礙之法)二受(領納所緣)三想(能取所領之緣)四行(造作之心能趣於果)五識(了別所緣之境)。

律中五陰五相
  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過未現色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比丘尼五衣
  一覆肩二椅支三安陀會四鬱多羅僧五僧伽梨。

願師受戒五緣(資持引)
  一是大比丘二有所對境三有心四心境相當五律成究竟。

大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請十方佛二誦經呪三說已罪四立誓願五如教明證。

小乘事懺五緣(業疏)
  一能懺二所對三懺心四相應五究竟。

受日五緣
  一三寶境界緣二道俗病患生善滅惡緣三父母大臣緣四求為衣鉢緣五和僧護法緣。

受戒五緣(業疏)
  一能受有五(一是人道二諸根具足三身器清淨四出家相具五得少分法)二所對有七(一界二僧三數滿四盡集五白四法六資緣具七佛法時中)三發心乞戒四心境相當五事成究竟。

五緣留大衣
  一恐怖若疑怖二雨若疑當雨三經營大衣四浣染五藏舉。

捨戒五緣(戒疏)
  一體是比丘二所對人境三有捨心四心境相當五一說便成。

五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五蓋(能覆蓋清淨善心為名)
  一貪欲(引取無厭)二嗔恚(忿怒強恨)三睡眠(意識惛熟名睡五情暗真曰眠)四掉悔(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曰悔)五疑(癡心乖理猶預不決)。

五岳(戒疏記引)
  一東岳泰山兖州二南岳衡山衡州三西岳華山華州四北岳恒山恒州五中岳嵩山洛州。

五毀辱法(增一)
  一頭髮長二爪長三衣裳垢圿四不知時宜五多有所論。

又生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