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前四戒。此方世法及轉輪王法亦皆不許。後一戒。惟佛獨遮。以酒能亂心。增長放逸。前之四戒亦因而破。故獨遮也。此戒條相。雖約境。量實寬。依之受持。功德難量。上品持者。得聖道。中品持者。得天道。下品持者。得人道。又五戒雖局在家。實通出家。以此戒能為沙彌戒.比丘戒之根本。亦為菩薩戒之根本。若人精而持之。廣而推之。靡所不攝。靡所不至也。受者切莫輕視。
  若人受三皈已。受一戒者。名一分優婆塞.優婆夷。受二戒者。名少分。受三戒.四戒者。名多分。受五戒者。名滿分。隨其意樂受之。皆得勝福。終成菩提。若不受皈戒者。墮落三途。人天路絕。
  五戒若難遍持。但發勇猛誓願。終身堅持一戒。亦可以一善成功。如一舉子家。三代受不殺戒。不畜猫狸。臨場屋。卷不中式。有鼠三啣至案前。遂得第。又一少年。單持不妄語戒。夜半從盜路遇叔問。何往。少年不敢對。遂還。後盜發。得免死。
  彌勒問經云。五戒名五大施。謂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以增長種種功德故。受五戒者。可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隨意多少受之。受五戒後不能遍持者。隨所重。可得分還。但向本師。或清淨比丘前言。我(某甲)從今日不復持(某)戒。如是三說。名還戒法。
  欲受五戒。必須先斷食肉。佛於諸經說無量因緣。呵止食肉。葢以食眾生肉。傷損慈心。即為魔鬼所攝。況食彼身分。非彼所願。即成盜業。亦成債負。理必酬還。是畜生因也。
  凡受三皈.五戒者。必當發願。如律所示。白云。願以此皈戒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亦使將來彌勒佛世三會。得度生.老.病.死。
  若單發願回向西方亦可。
  優婆塞戒經云。若人受皈戒。後為護宅舍及身命。祀鬼神者。不失。若志心禮拜外道鬼神者。名失。若祠祀。不得殺生命。
  五戒對攝十善。殺.盜.婬三戒對攝身中救生業.布施業.梵行業。不妄語一戒對攝口中誠實語.質直語.和諍語.常軟語。不飲酒一戒對攝意中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
  愚謂意三。攝于飲酒一戒固是。但五戒雖制身口。其實身口所犯。悉意三所發。若徒制身口。非善持五戒也。持五戒者。知之。
  五戒配五常。不殺配仁。不盜配義。不婬配禮。不妄語配信。不飲酒配智。
  生善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智度論云。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何異。若人雖處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持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

  八關齋

  八關齋者。共有九支。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着華鬘及香油塗身。七不歌舞倡伎及往觀聽。八不高廣床上坐。九不非時食。前八支名關。謂關閉八惡。不起諸過也。後一支名齋。謂過中不食。同諸佛食也。在家二眾。若三善月.六齋日。及本生日.父母諱日。作諸善事。日應詣僧中。求授此戒。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亦得成受。
  俱舍論云。若先作意於齋日受者。雖食後。亦得受。受戒人下心.合掌。隨施戒人語。勿前.勿後。若違不成。
  成實論云。五戒.八戒。隨日月長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減受並得。
  薩婆多云。若受八戒。應言一日一夜等。語言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混。
  增一阿含經云。若受八戒。先須懺罪。然後受之。
  墮舍經云。若于六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
  論云。若在家男.女。盡形受持。必獲菩提。乃至一晝一夜受持八戒者。頓超一生五戒。何故。以戒多故。
  菩薩處胎經云。八關齋者。是諸佛父母。
  智度論云。劫初。聖人教之。持齋修善。以避凶者。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人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
  此戒雖暫。而實大。以戒戒皆言。如諸佛。則非五戒所可倫也。故諸經論。或言必獲菩提.或言諸佛父母.或言將人至于涅槃。受者須知此意。

  優婆塞戒

  此戒出優婆塞戒經。亦謂之菩薩戒。在家菩薩。梵網通收。今此一途。大乘別出。上視梵網。固難恍惚。下視五戒。則霄壤懸隔矣。欲受此戒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然後和合眾僧。滿三十人為作白羯磨。受優婆塞戒。
優婆塞戒六重罪
  一殺戒。上至天人。下至蟻子。  二盜戒。下至一錢。  三虗說戒。言我得不淨觀.阿那含等  四邪婬戒  五宣說四眾過戒  六酤酒戒

優婆塞戒二十八失意罪
  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戒  二躭樂飲酒戒  三惡心不能瞻視病苦戒  四有來乞者不能多少分與遣空還戒  五見四眾不能承迎禮拜問訊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