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諸佛又如法華.大悲等懺法。精誠修之。決能滅罪。二理懺。如涅槃經云。若有修習身.戒.心.慧。能觀諸法猶如虗空。設作惡業。思惟觀察。能轉地獄重報。現世輕受。若于小罪不能自出。心初無懺。不能習善。覆藏瑕疵。雖有善業。為罪垢污。現世輕報。轉為地獄極重惡果。是為愚癡。若犯四重.五逆.謗法。名為破戒。有因緣故。則可拔濟。若披法服。常懷慚愧。生護法心。建立正法。我說是人不名破戒。成實論云。有我心者。則業煩惱集。若無我者。則諸業不能得報。以不具故。華嚴經云。譬如幻師。能幻人目。諸業如是。名清淨真實悔過。前事懺但能伏業。後理懺直能斷業。事理雙修。則如車兩輪。無遠弗屆。可出苦海。可詣覺場。豈但滅罪而已哉。

  律學發軔卷中
  律學發軔卷下

    福州鼓山嗣祖沙門 元賢 述

  資具

  佛因見諸比丘在道行。皆大擔衣。思欲立制。時初夜。在露地坐。著一衣。至中夜。覺寒。乃著二衣。至後夜。又覺寒。乃著三衣。因作是念。當來比丘聽畜三衣。足以遮寒。不許過畜。又。佛一日出王舍城。南遊至迦葉窟前。見水田畦畔整齊。顧謂阿難曰。三世如來衣相如是。乃命阿難教比丘作此衣。云。須知此是長條.此是短條.此是葉.此是縫.此是第一縫.此是第二縫.此是中縫.此條葉兩向衣。條相必等。田畦者。譬此衣生諸功德。亦能為世福田也。用刀割截而成者。不為怨賊所劫也。聽作安陀會。長四肘.廣二肘。聽作鬱多羅僧。僧伽黎。長五肘.廣三肘。肘量不定。佛言。當隨身分量。葉極廣四指。極狹如穬麥。要須却刺前去.或作馬齒縫.或作鳥足縫。免灰塵入內。其有不縫合處。謂之明孔。象田畦出水之竇也。緣四指施鈎。後八指施紐。三衣破。但緣不斷。不失受持。若壞。隨孔大小.方圓補及如二指大。若不持三衣入聚落。犯突吉羅。入俗人處不著紐者。家家突吉羅。衣若下壞。得倒著上。下安鈎紐。在道行。為護惜衣葉。聽背著入聚落。乃正著比丘所在之處。衣鉢常隨。如鳥兩翼。如見佛.禮佛.問訊二師.入眾等。時應偏袒右肩。若請齋.坐禪.誦經.入聚落。應覆兩肩。現福田相。
  三衣總名袈裟。袈裟本是草名。可以染衣。因將彼草目此衣號。諸師翻有多種。皆是義翻。非正翻也。其體用布為之。獸毛.蠶口非所應也。其色用三種壞色。五大上色非所應也。若以捨墮衣及邪命得衣。作不成受。大衣限五日成。七衣限四日成。五衣限二日成。過者。尼犯波逸提。比丘犯突吉羅。若成衣不受持者。突吉羅。
  經云。袈裟。乃聖賢標幟。隨順寂滅行.慈悲心。未得沙門行。應起八法信重袈裟。一應起塔想。二應起寂滅想。三應起慈想。四應起悲想。五應起如佛想。六應起慚想。七應起愧想。八應起令我來世離三毒。具沙門行想。
  悲華經云。佛于寶藏佛前發願。願我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慈心。五若持袈裟少分。尊重恭敬常得勝他。
  大悲經云。但能性是沙門。汙沙門行。形是沙門。披著袈裟者。於彌勒佛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餘。
  論釋云。受禁戒是沙門性。剃髮染衣是沙門形。
  海龍王經龍王白佛言。如此海中無數種龍。有四金翅鳥。常來取食。願佛擁護。令得安樂。佛脫身上所著皂衣。告龍王曰。汝取是衣。分與諸龍。皆令周徧於中。有得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觸犯。持禁戒者所願必得。
  永明壽禪師云。昔蓮花色比丘尼。曾為戲人。以披袈裟作戲。承此功德。今遇釋迦牟尼佛獲羅漢果。無有誠心尚獲四果。何況至誠。
  律云。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無罪。一者。無塔寺。二者。無比丘僧。三者。有盜賊。四者。國王不好道。
  安陀會。一名安怛羅婆沙。此云中宿衣。亦云作務衣。長四肘.廣二肘。五條一長.一短。得割截作貼葉作。亦得襵葉及縵作。新者一重。故者二重。正衣有四種。謂。割截.貼葉.襵.縵也。從衣有二十二種。謂。割截.貼葉二種。上下增減不同也。凡作務勞役.路途往反.及睡時。當搭此衣。正缺。開將上二衣作從。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若是貼葉.襵葉。則改割截二字。捨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是我三衣數。先受持。今捨。一說。上二衣倣此。可知。若獨住比丘三衣中有換易者。具威儀.手執衣。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五條衣。今捨。三說。受亦如前。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五條衣。今受。三說。餘二衣倣此可知。若縵作者。受。不言條相。但云。此縵安陁會今受持。捨。但云此縵安陁會。今捨。餘詞竝同從衣。捨.受可知。
  鬱多羅僧。一名嗢怛羅僧伽。此云上著衣。亦云入眾衣。長五肘.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