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此是諸佛子。
  發隱。明人者。言此大戒。非愚人所能持也。以具忍慧。故曰明。忍者。心之操守。其忍至堅曰忍強。慧者。心之靈通。其慧至利曰慧強。忍強則能永持。而終始不移。慧強則能善持。而圓融不滯。如是之人。英敏特達。超出凡夫二乘。非明人而何。未成獲利者。能持此法。決定成佛。然不待成佛。於其中間。先獲五利。極贊持戒之益。以勸導令持也。安獲者。五種勝利。任運自得。非強求也 一。諸佛護持利。此戒是一切諸佛之心地。眾生持戒。則佛法興。眾生毀戒。則佛法滅。持戒之人。佛豈不以慈悲憫念。威神加護。令彼所作。畢竟成辦。二。臨終歡喜利。毀戒之人。死墮惡道。心生怖懼。持戒之人。正見炳然。自知己死必生佛前。豈不歡喜。三。伴侶菩薩利。此戒一切菩薩所持。持戒者。即菩薩儔類也。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豈不與諸大菩薩偕行共住。於菩提中。同為眷屬。四。眾善成就利。戒為諸善功德之本。持戒則一切功德。集聚不遺。如功德有無量波羅蜜門。試舉其一。持戒度毀犯。如是戒度。今已成就。餘度成就。可例知矣。五。福慧雙修利。心地之戒。即佛性也。佛性本體。離過絕非。故名性戒。此性戒福慧皆具。繇性善故。萬行齊修。繇性靈故。萬法俱朗。曰福慧滿也。問。福慧兩足。此佛果也。今未成佛。焉得云滿。答文中曰今後世。則今生植其勝因。後世成其極果也。如是持戒。獲五利者。真是佛子。當紹佛位。即前受佛戒。入佛位之意也。
  合注。明人者。能知如來秘密之藏。雖是肉眼。名為佛眼也。忍是安忍。即指定力。謂有慧無忍。是名狂慧。有忍無慧。是名愚定。又二乘定多慧少。不見佛性。權位菩薩慧多定少。雖見佛性。而不了了。故須忍慧俱強。方為明人。方能持如是法也。命終正見歡喜者。已具佛眼。則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也。功德戒度悉成就者。戒為一切功德之聚。如地悉能生養萬物也。性戒福慧滿者。達此性戒。則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故福由慧滿。全修顯性。故慧由福滿。又性戒即正因理體。當法身德。持性之戒。即緣因福善。當解脫德。悟戒之性。即了因智慧。當般若德。今後世滿者。從觀行滿。乃至究竟滿也。
  智者善思量。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欲長菩提苗。光明炤世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於學於無學。勿生分別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諸佛薩婆若。悉由是處出。
  發隱。是法。即此戒法也。以此戒是眾生本源心地。而此心地不屬有無。計我身而著於幻相。執有者也。滅壽命而取證寂滅。執無者也。斯皆焦芽敗種。妙善戒法。何由而生。故令智者善思之也。智者。即前明人 迎之莫知其所自至。不來也。追之莫知其所向往。不去也 無分別處。中道宛然。是名第一道。纔有分別。即二義故。亦是摩訶衍。纔有分別。即二乘故。又此實相心地。如大火聚。世間所謂執有執無。計彼計我。萬類千家。諸戲論薪至於此中。消滅無餘。又此實相心地。如大滄海。如來所有智慧辯才。神通三昧。一切種智。功德法財。皆於此中。出生無盡。至是。則由菩提苗。結菩提果。智光慧焰。普照何窮。三世古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莫不如盲得視如闇得燈。故曰光明照世間也。非大明人。何能善思心地之中。如是妙義。
  合注。心地法門。十無盡戒皆如理而證。稱性而修。所謂中道了義。無戲論法。凡夫著有。二乘著空。皆背真因。故非種子。應當靜觀察者。靜是止之異名。察即觀之審細。止觀不二。方是真修。諸法真實相。者。諸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觀相元妄。無可指陳。則幻惑非真。虗假不實。觀性元真。本如來藏。則無相不相。名真實相。清淨本然。故不生。循業發現故不滅。又循業發現。故生即不生。清淨本然。故滅亦不滅。不變隨緣。故不常。隨緣不變。故不斷。理隨於事。故不一。事隨於理。故不異 如是諸法。即是一心。如是一心即三十心。十地。及重輕諸戒之體性也。悟此體性。然後方便勤莊嚴之。一心是正因理性。靜觀是了因慧性。方便是緣因善性也 持戒。即方便莊嚴。又勤方便而不靜觀察。則有為有漏。無所莊嚴。靜觀察而不勤方便。則枯槁空寂。無能莊嚴。故須於一心中。方便莊嚴。此是菩薩所應作事。應當次第學之。勿謂此是學事。墮在第二門頭。不知稱性之修。學即無學。於無。學道中而熾然習學。雖云次第直如空中鳥跡。不同漸次法門。還與極圓極頓之理。毫無分別。故誡令勿生分別想也。無作妙修。全同理性。名第一道。無學妙性。起於真修。名摩訶衍。摩訶衍。此翻大乘。謂運載自他。同入大涅槃城也。以是第一道故。能滅凡外二乘種種戲論以是摩訶衍故。能出諸佛薩婆若果。薩婆若此翻一切智智。乃一心三智。究竟極果之總名也。繇第一道。堪運摩訶衍乘。繇摩訶衍堪到薩婆若地梵網心地。果徹因該。理趣至此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