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答。沙彌雖未受殘宿戒。而住僧伽藍內。即可斷殘宿食。故亦得證四果。證四果已。無漏戒與律儀戒共發。即得名比邱也。問。斷邪。已受三歸。尋常五戒。亦受三歸。今既滿六月後。二十僧中作白羯磨。何須又受三歸。答。三歸是一切戒之本源。故一切戒並由三歸而得。但由期心各別。故令所發無作。亦各不同。今正依此三歸。得名菩薩優婆塞也。

  十九。問定所持

  爾時智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如來正覺說優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是名優婆塞。(但三歸菩薩優婆塞也)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一分戒菩薩優婆塞)。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少分戒菩薩優婆塞也。更有受三戒者。名半分菩薩優婆塞。前標半分。今不重出。但淨身三。故僅名半也)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受一戒而破。亦名無分。受三戒四戒五戒。而破一戒。亦名無分。此略不說。可以例知)。若受三歸。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問。菩薩優婆塞戒。云何得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既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云何授已。復說六重二十八輕戒法。答。此義今當辨。佛之正法。重在責實。不重虗名。以其雖是在家。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滿六月中。淨四威儀。悅可僧意。故於二十僧中。作白羯磨。受三歸依。爾時即名為菩薩優婆塞。縱令不受五戒。亦必於此六重二十八輕。應學應持。但五種淨戒。位粗實細。似易實難。故教令諦審思維。甯可少受多持。不可多受少持。不受則已。受則必持。持則必當充類至義之盡。極其精細。方得名為一分優婆塞等。當知始從不受五戒優婆塞。一分優婆塞。乃至滿分優婆塞。總當學持六重二十八輕戒法。縱使六重二十八輕。悉皆無犯。僅稱滿分。乃至一分。以一分戒。求其微細無缺。亦甚不易故也。故一一戒。並攝六重二十八輕。一一戒。並能克證初二三果。乃至遠階無上菩提。惟佛方能圓滿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不飲功德。惟佛方名究竟一切。究竟二分。乃至究竟滿分戒耳。縱令此生未即證果。而但三歸。定生人道。一分戒。定生四王天。二分戒。定生忉利天。三分戒。定生夜摩天。四分戒。定生兜率天。滿分戒。定生化樂他化等天。若以此但三歸。及一分戒等。迴向淨土。定生極樂世界。隨功力之淺深。分蓮華之九品。約因辨果。分毫不濫。不啻如鏡寫形也。願受持者。圖此實益。勿掛虗名。

  二十。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復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
  謂從但三歸優婆塞。乃至滿分。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分列輕戒
  第一不殺生

  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
  雖為身命。舉重以況輕也。為身命尚不應殺。況餘事耶。乃至蟻子。舉輕以況重也。蟻子至微。尚不應為身命殺。況他物乎。若准五戒相經。則殺人犯不可悔。即失優婆塞戒。殺非人犯中可悔。殺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悔則犯戒罪滅。性罪不滅。不悔則雖犯小罪。亦墮三塗。細玩今文。似殺蟻子。亦即失戒。應更分別。若但受三歸。或受盜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經。結判輕重。若正受此一分殺戒。或兼餘分。或受滿分者。則依此經結判也。暖法者。內凡四善根之初位。從四念處觀。發得相似智慧。得善有漏五陰。伏見思惑。如鑽火先覺煖相。故名暖位。依於淨戒。而修念處。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暖法。乃至世第一法。而階無漏。若破淨戒。一切念處慧等。悉不成就。如樹無根。不發芽莖。如屋無基。不立堂構也。所受無作戒品清淨道器。今已毀壞。故名破戒。譬如死屍。無復香氣。故名為臭。墮在下賤種姓。故名為旃陀羅。遠清淨道。故名為垢。難得解脫。故名為結 問。倘能無覆藏心。誠懇發露。通懺悔否。若通懺悔。法式云何。答。本經無懺悔法。設欲懺悔。須依梵網。或依方等。及觀虗空藏。占察經等。諸大乘法。隨用一法。畢志行持。心極殷重。事極懇到。乃克有濟。殊非可草率也。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五錢為不可悔。四錢以下為中可悔。一錢為下可悔。受此一分戒者。一錢亦不可悔。餘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虗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虗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